
雅鲁藏布江从加查县内穿过。贾贯涛 摄
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如一条飘带,自西向东横贯青藏高原南部,流经日喀则、拉萨、山南及林芝等地。
从拉萨出发,沿江而下,进入位于藏南谷地。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南北两岸的加查县内,有著名的拉姆拉措、壮美的布丹拉山雪峰、千年核桃树林等独特景观以及西藏电力史上标志性工程——藏木水电站。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加查县安绕镇、崔久乡、冷达乡,记录加查公安守护平安、护航发展的生动实践。

安绕镇派出所民警走进企业宣传安全知识。
安绕镇上好“枫”景
雅鲁藏布江蜿蜒向前,行至加查县安绕镇,猛然被一道大坝拦住去路,巨流从泄洪洞中喷薄而出,发出阵阵巨响。这里是我国在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藏木水电站。
至4月22日,累计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安全运行超过3800天——于2015年10月全面投产发电的藏木水电站,是西藏电力发展史上由10万千瓦级突破到50万千瓦级的标志性工程。10年来,该水电站显著提高了西藏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电力保障能力,极大缓解了当时西藏高成本燃油机组供电和冬春季节缺电的状况,同时助力实现了藏电外送。
藏木水电站不远处,就是加查县公安局藏木电站便民警务站。2007年,藏木水电站开始筹建,2009年正式动工。伴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藏木电站便民警务站成立。三间板房、5名民警、1辆摩托车构成最初的“战斗阵地”。
随着水电站的动工,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各类矛盾纠纷频发。安绕镇派出所教导员张雅茜回忆道:“民警没日没夜地穿梭在工地间调解矛盾纠纷,一天下来警服都能抖下‘半斤沙’。”
藏木水电站所在的塘麦村,只有40多户。在水电站建设的几年间,几万名务工人员涌进,这对当地的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挑战。仅靠几名民警是不行的。对此,警务站积极发动村民参与到治安巡逻中,组建“女子联防队”。

崔久乡派出所时任所长索朗欧珠与同事巡逻途中休息。
“最头疼的还是劳资纠纷。”塘麦村村支书索朗次仁说。他回忆,其中比较大的一起纠纷,是运输公司欠了20余名村民共计140万元的运输费,“好在有警务站民警的协调,最终村民成功拿到了钱。”
2012年,在警务站的基础上,安绕镇派出所成立。“从藏木水电站到嘎堆水电站,再到加查水电站,派出所辖区国家级大型项目建设多、参建人员多,对我们也是巨大的考验。”安绕镇派出所所长索朗旺堆说。
立足特殊的辖区情况、复杂的治安环境,安绕镇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力护航重大项目建设,切实守护一方平安。如针对重大项目建设中突出的薪资矛盾纠纷,该所建立了四级层次排查机制,即定期找项目建设负责人了解工程款拨付情况,找施工队负责人了解工程款发放情况,找作业队了解民工工资发放情况,找务工人员核实工资发放情况,靠前排查,及时化解风险隐患。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力的政策支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安绕镇。
走进惹米村产业园区,一家家企业焕发着活力。“从办理相关证件到日常的安全宣传,民警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帮助,在这里,很安心。”产业园区某公司的负责人何先生告诉记者。
近年来,安绕镇派出所聚焦发展所需、企业所急、群众所盼,不断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改革,落实“一企一警”,为企业纾困解难,并积极开展反诈、防火防盗等宣传,把精心制作的“安全套餐”送进企业。
从板房警务站到全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在16年的发展历程中,安绕镇派出所交出了一份平安答卷。
接力守护崔久乡
在崔久乡,没人不知道索朗欧珠。
同样,索朗欧珠对乡里的每家每户也了如指掌,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别说是辖区里的人,就是路上随便跑的一头牛、一条狗,他都知道是谁家的。”
这样的玩笑并非没有根据。1999年,索朗欧珠从警校毕业,一年后就来到了崔久乡,这一呆就是23年。
崔久乡地处加查县东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这里的冬季从每年的10月持续到第二年的5月份,即便是在夏天,依旧寒风刺骨,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棉衣棉裤从不离身。崔久乡派出所的民警们说:“这里,一年只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已经从崔久乡派出所调走的索朗欧珠回到曾经奋斗的地方。站在派出所新建的办公楼前,索朗欧珠感慨万千。他回忆,刚到这里时,没有办公场所,就借住在老百姓的帐篷里。从乡里到县城里只有一条便道,只能骑马,往返需要好几天。下山时骑着马,回来时马要驮生活物资,人就牵着马走。
2004年,崔久乡派出所成立。索朗欧珠从海拔5300多米的工作地搬到了海拔4200多米的派出所里。有了办公场所,但条件依然艰苦。“不通电不通水,照明用煤油灯,冬天喝水要去河边凿冰取水。住的房子漏水,雪融化的时候就没完没了地滴水。”索朗欧珠说。

崔久乡派出所现任所长张永杰在虫草采挖点服务群众。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索朗欧珠坚守了23年。23年里,他见证了崔久乡第一条路的开通、第一条电线的搭建、第一批游客的到来,更用真情写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一路把高反缺氧的游客背下山,用无私大爱温暖人心;他自掏腰包为常年生病卧床、支付不起医药费的老人买药,并发动大家为其捐款;他主动为因成绩不好丧失学习信心的孩子辅导作业,点燃希望之灯……
2023年底,守护的接力棒交到了现任崔久乡派出所所长张永杰手中。
6月8日下午,记者见到张永杰时,他刚从海拔5300米的山上巡逻归来,右边脸上一片紫红色的伤疤格外醒目。原来,今年5月,山上下大雪,张永杰接到虫草采集点牧民打来的报警电话,出警途中,因为雪天路滑,车翻到沟里。
“当时右侧半边脸大面积挫伤,颈椎关节脱位。”张永杰说。领导、同事劝他多休养一阵,但他住院半个月便回到工作岗位上,“每年4至6月,是虫草采挖季,很多外乡人来到乡里,我们得全天候守护。”
刚从山上巡逻下来,顾不上休息,张永杰便前往麦塘虫草采挖点。张永杰介绍,派出所辖区共有7个虫草采挖点,今年有2800名外乡人来采挖,加上本地的,总共有4000多人。人一多,警情也随之增多。救援掉到沟里的车辆、帮助群众驱赶“上门”的狗熊、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五花八门的警情不断。
在麦塘虫草采挖点上,137顶帐篷依次排列,帐篷前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记者发现,每顶帐篷前都有一个绿色的牌子,上面标着编号、入住人数、党员人数等信息。张永杰说:“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在虫草采挖点转了一圈,已是下午4时。张永杰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这才想起来,到现在还没吃午饭。“一忙起来,吃饭就没个点。上山巡逻时,带了个面包,但没顾上吃。”张永杰笑着说。
2014年,张永杰进藏,当时才22岁,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皮肤上的晒斑、干裂的嘴唇,是高原留在他脸上的印记。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崔久乡,像索朗欧珠、张永杰一样的民警们,扎根高原,在“生命禁区”书写着别样的青春故事。

冷达乡派出所民警走访看望辖区群众。(加查县公安局供图)
共康村的幸福路
走进冷达乡的共康村,广场上“感恩共产党 同步奔小康”的大字映入眼帘。
这句话也道出了“共康村”名字的由来。2016年,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莫热坝上,承载着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梦想的共康村拔地而起。到2018年,来自加查、曲松、措美、隆子四县的369户1296名贫困群众全部搬迁入住。
跟随冷达乡派出所所长格桑桑珠的脚步,记者在共康村看到了一派和谐美好的景象——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宽敞明亮的藏式建筑、家家户户门前庭院瓜果飘香……
行至一家门前,一名中年男子热情地喊住格桑桑珠所长,原来该男子是共康村党委书记次仁顿珠。次仁顿珠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家住在山沟沟里,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子,一楼圈牲畜、二楼住人。山沟出行不方便,小时候到乡上上学要走路或骑马,单程就得两个小时。”
易地搬迁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沟沟里的人走出了大山。然而,多地域融合、多利益交织、多诉求叠加,给共康村的治安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为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守护平安,派出所在村里建起便民警务室。”格桑桑珠介绍,共康村被划分为7个网格,党小组建在网格上,设立36个党员责任区,推行“党员民警辅警包片联户”制度,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同时,派出所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了由党支部统筹、调解室主战、网格点兜底的“派出所+村委会+司法所+网格”多元矛盾纠纷调解机制,邀请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等在群众中有威望和影响力的“草根”组成调解专班,有效提高了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
次仁顿珠回忆,刚搬过来的前两年,各类矛盾集中爆发。据了解,仅2018年和2019年,冷达乡派出所就成功调解跨县搬迁群众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企业用工纠纷等复杂矛盾纠纷280余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共康村逐渐从“鸡飞狗跳”转变为“安定和谐”,并在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下,共康村全体村民脱贫,正奔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生态养殖基地里藏鸡成群、经济果树林里硕果累累……
次仁顿珠的妻子刚从山上采挖虫草回来,高兴地向记者展示着她一天的劳动成果。走出大门,门前种着樱桃、苹果、李子等各种果树,树下是菠菜、小白菜、辣椒等蔬菜,“足够我们一家吃了。”
看着一旁正和伙伴踢球的小儿子,次仁顿珠感慨道:“娃娃们上幼儿园就在家门口,女儿上小学也在不远处的乡上。再也不用像我们当年那样,翻山越岭去上学了。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奔头。”
不远处,静静流淌的雅鲁藏布江,滋润着这片土地,也见证着这里的日新月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