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地名承载着历史的脉络,印刻着城市的厚度,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化记号。地名故事不仅记录了地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还寄托了人们的乡愁情怀。为了讲好永平地名故事,永平县围绕南方丝绸之路中的永平段,即从南方丝绸之路进入永平第一桥——胜备挢,到离开永平最后一道桥——霁虹桥,进行详细讲述。《永平之声》开设“地名故事”专栏,通过讲述永平地名故事,探寻那些地名背后的轶闻趣事,领略永平文化魅力,开启一场览古追今、寻根溯源的文化之旅。这一期讲述的是南方丝绸之路进入永平的第六铺——黑油铺。

一
地名
介绍

现在的黑油铺即黑油关一带。
黑油铺,现叫黑油关,位于永平县博南镇龙盘社区黑油关村民小组,是古代“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永平段(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曾是博南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和重要的军事防御地点。黑油铺作为古道上的关键节点,见证了无数马帮商队、过客的往来,他们穿越北斗的云台山,途经黑油铺后,从博南山穿梭而过,跨过澜沧江,继续向保山、缅甸等地进发。因此,黑油铺不仅是商旅的休憩之地,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记。
二
地名由来
“黑油铺”这一地名准确的来源,现已无法考证,但根据所在的地理位置、交通地位来看,历史上这里曾是博南古道上连接滇西地区的一个重要驿站,承担着公文传递和商贸往来的功能,古时候驿、铺(关)、堡、哨(卡)的功能和作用基本一样,后来这个地方就由“黑油铺”逐步演变成了“黑油关”。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成为南来北往邮差和商贾的必经之地,为了方便吃饭、投宿等,各种铺面也就应运而生,随后盐铺、米铺、布铺等也纷纷涌现,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带商贸的发展和繁荣,并在明清时期达到繁荣顶峰,一直到滇缅公路开通后,黑油铺仍然承先启后着千年古驿站的热闹和繁忙。
三
地名“前世”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驿站》中记述:“今日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这里指的“铺”,就是相距十里之遥的一个小型驿站,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和换马的处所。从云南昆明一路数来,再向西往腾越(即今腾冲)去,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滇西高原段,共有四十八铺,其中有十八铺,是当年古南方丝绸之路途经漾濞和永平时留下的十八个驿站。据查,现在漾濞县境内主要有“柏木铺、秀岭铺(又叫石窝铺)、太平铺”等五个铺,永平县境内主要有“黄连铺、北斗铺、天井铺、梅花铺、黑油铺、桃园铺”等十三铺。
博南古道主路、320国道一起同方向相互交错着穿过黑油铺(黑油关)后走向曲硐古驿站。
古代的南方丝绸之路永平段和近代的滇缅公路以及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320国道,三条重要通道在梅花铺形成大汇合后,古、近、现三条重要道路同道同向同路“相互拥抱着”一起向西到达梅花铺下六公里左右处的黑油铺后,这三条重要道路从此在此“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也从侧面印证黑油铺的交通地位。
四
地 名 “今 生”
黑油铺,不仅是博南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古时代连接大理与保山的重要交通要道,是进入永平县城“东大门”的重要门户,也是距离永平县城最近的一个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交通、军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也是过去民间商业往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集散地和流动场所。

永平国营饭店残存建筑。
由于黑油铺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发展需要,永平县政府当时设有三个永平国营饭店,其中一个就设在黑油铺。相隔200米左右的地方,当地公路部门也在那设立了一个道班,取名为黑油关道班,特别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320国道的修建和通车,以及同时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黑油铺一带的人员和车辆来往呈现几倍的直接增加,黑油铺一带320国道两边的小饭店、小卖铺、小住宿店和车辆修理店等如雨后春笋迅速遍布。初步估计,高峰时期从原来的供销社加油站到现在的石油公司加油站的500米左右的黑油铺一带,平均每10米就有一家店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20年中,黑油铺一带成为了当时永平县人员车辆来往最多、各种店铺生意最热闹最活跃、经济最繁荣、发展最快的“经济带”,特别是永平县最有名的饮食“三鸡两泡”(黄焖鸡、木瓜鸡、大块鸡和泡辣椒、泡大蒜)中的“三鸡”就是从这一时期、这一地带开始“闻名于世”的。
随着岁月的变迁,特别是21世纪初大理至保山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后来大理至瑞丽铁路的运营,黑油铺一带的人员、车辆来往逐渐减少下来,各种店、铺的生意也就随之“门可罗雀”,逐步冷落下来。昔日“一派风光”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时设立的黑油关永平国营饭店现在只剩下几幢陈旧的房子,黑油关道班现在也变成了汽车检测站,只有在两者中间的有棵老槐树,经历岁月的洗礼和磨砺后依旧挺立,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古时的黑油铺所经历的沧桑变化。

黑油铺(黑油关)公路边的百年老槐树与现代民居“相依相伴”,共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然而千年古驿站不仅见证时光的变迁,还见证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先进技术的传播、生产方式的改变,见证了周边百姓的发家致富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在80年代和90年代,在黑油铺一带盛名颇盛的永平黄焖鸡,现在更加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滇西地区都占有一席之地。曾经黑油关一度成为“永平黄焖鸡”的代名词,如有时就直接说“吃饭吗?走黑油关”,也就是去黑油关吃“永平黄焖鸡”的意思。现如今,“一只鸡,代表一座城”!
代表“永平黄焖鸡”标识的雕像树立在黑油铺(黑油关)公路边。
被誉为“中华(黄焖鸡)美食之乡”的永平,已建立起了全面推进黄焖鸡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的“六大体系”,大力支持黄焖鸡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让黄焖鸡品牌成色更足、效益更高。这一道千年“马帮菜”——“永平黄焖鸡”,在一个千年古铺——黑油铺留下足记,又沿着一条千年古道——博南古道和近代的320国道,以及现代的大保高速和大瑞铁路,正在走向全国、全世界。
图文作者:莽德辉
本期编辑:苏伟丽、阳钧梁(实习)
责任编辑:赵娜
图文审核:钏志鑫
图文总审:李四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