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伊春吸过氧,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调养。”当第一缕北境的风从松针间滑落,我沿着祖国版图东北角,抵达北纬47°的小城——伊春。
这座被小兴安岭绵延绿浪包裹的森林之城,林海铺展千里,每一丝空气都浸润着草木的清香,让它享有了“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的美誉;汤旺河穿行其间,带着融雪般的凉意,徐徐展开“原始森林”般的探索;地质公园出土化石装成13具恐龙化石骨架,堪称“中国第一龙乡”,引人揭秘6500年前的神秘世界;这里还是有名的中国蓝莓之乡,浆果自由,佳酿醇香~
此刻的伊春,不急着驱赶暑气,只把温度调到恰好,让每次呼吸,都带上一丝新凉。
位于黑龙江东北部的高纬度小城伊春,山脉环绕,森林茂密,特殊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湿度,哪怕是最炎热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也仅保持在22°C左右。
这是一座森林之城,在伊春森林博物馆,我完整地“阅读”了伊春这座城市与森林的故事。
伊春,有两个响亮的代名词,一个是祖国林都,一个是红松故乡。如今林海无边的伊春,曾经是共和国森林工业的长子,它的发展变迁亦是是新中国林业发展史的史诗。
1948年的伊春,还是座只有七千人的林中小城,为了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万多名采伐队员带着牛马套子挺进小兴安岭,在冰天雪地间拉开了林区建设的大幕。
林区开发初期,生产作业条件十分艰难。冬天的原始森林,积雪有时能达半腰深,交通不发达,工人们只能步行趟出一条羊肠小路去作业点。伐树工具也主要是大肚子锯,需要两人一组紧贴着地面拉锯,长长的锯片在树干中被拉得滋滋作响,锯末飞溅。
展厅内,一组栩栩如生的泥塑展现了早期林业职工艰苦的生产生活场景。
吃的是大饼子、高粱米,住的是地窨子、茅草屋。肩抬人拉、牛套马犁来集材,水运冰道来运输。爬冰卧雪,战天斗地八个字称得上是初代林场工人最真实的精神写照。
说到伊春,不得不提林业三师。这支英雄部队因战争与建设急需木材,从抗美援朝转入林区参与开发。
没有机械设备、车马运力,运木料全靠战士们人抬肩扛,不懂木工、瓦工技术,就请来工人师傅做指导,一边学一边干。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战士们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敢打硬仗的精神,破解了种种难题,大胆革新,将最初的手工作业变为机械化生产。
部队集体转业后,几千名官兵留在伊春建设林区。几十年来,他们大都长眠在这片热土,用终身兑现“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誓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区工人用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将一根根优质的木材输送到全国,据说从开发建设到全面停止采伐几十年间,伊春共为国家提供了2.7亿m³的优质木材,为建国初期的基建提供了大量建筑材料。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都使用了伊春木材。
如今,顺应生态保护的政策转变,林区停止采伐。因林而生、因林而旺的伊春,仍旧十分懂得珍惜树木资源。
每年夏天,伊春都会举办森林文化节,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林业文化和自然景观。中国林都木雕园中,以“木”字做文章的门饰、主雕、回廊、滑梯等功能设施比比皆是,消除了钢筋混凝土的冷漠与单调,取而代之的是伊春与“木”的和谐共存。
飞机落地太平国际机场,温度已经足够怡人,而后我们选择自驾从哈尔滨出发一路北上。我仍记得在乌带公路上飞驰时,路两旁是乌马河,放眼望去,森林的尽头还是森林,广袤无际。大大的广告牌上写着:开启森林之旅,走进大美伊春。
森林,是伊春的名片。走进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从门口的LED告示牌得知,这里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七千五百多。
沿着右手边石板路上的轨迹向前走,约莫十多分钟就到观涛塔下,现实版“觅食的奇奇蒂蒂”常在这里出没。掏出提前备好的瓜子,可爱的花栗鼠很快被吸引来,胆子大些的甚至会跳到手上,短短的前爪抱住瓜子,腮帮子一鼓一鼓。塞满嘴巴就一溜烟跑回洞里,徒留身后的人群们被萌得回不过神。
左手边的铁轨,则通向少奇号火车头。1961年7月,少奇主席在暴雨中乘坐森林小火车来到林场慰问一线工人,顶雨观摩了伐木工人作业的全过程,并和伐木工人亲切握手。回京后不久,工人们就收到带着主席关怀的物资、烧酒。
少奇号小火车是五营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在服役的20多年中,运送了无数原木与物资。如今,这座列车头静静停在林间,是林场职工与少奇主席之间温暖旧事的注脚。
沿着山坡走下来,天赐湖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水面映着蓝天白云,群山环抱着湖水。升起无人机俯瞰这世界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方明白林海和云海相接是何等震撼,绿色翻涌着,扑向无尽的远方。走累了就租一个小帐篷,坐在林间泡一壶茶,微风凉爽,闭上眼睛听潺潺水声,在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体验一次醉氧。
云雾缭绕,溪水叮咚,牧场翠绿,精灵般的梅花鹿从森林中轻盈地跑出来。这不是奈良,而是伊春最不容错过的网红景点——金山鹿苑。
鹿苑的外边其貌不扬,草木植被并不茂密,甚至灰突突的,但走进鹿苑的那一刻,仿佛打开另一个次元的大门,落入漫画中的世界。山间的草坪随着地势起伏,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山坡上涓涓流淌下。林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小鹿们就陆陆续续跑出来活动,买一袋玉米粒,聪明的小鹿就会跟上你的脚步。如果条件允许,自带的苹果、黄瓜卷心菜等更受小鹿青睐。亲人的小鹿会主动和人贴贴,把热乎乎的耳朵贴近你的胳膊。没有人舍得放下相机,每一张都是直出壁纸,把童话般的梦留在屏幕里。
伊春,有自己的“九寨沟”——茅兰沟。300万年前,小兴安岭的火山喷发形成玄武岩台地,而刨蚀作用将岩层切割出深邃的沟壑。湍急的茅兰河在这道“伤口”冲刷百万年,造就了今日的阶梯式瀑布群与壶穴地貌。
步入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就能听见隐约的流水声,那是黑龙潭的瀑布在密林深处低语。沿着蜿蜒的木栈道向下走,脚下是茅兰沟河在潺潺流淌,苔藓爬满倒伏的朽木,如同闯进了仙侠剧的取景地。转过岩壁,两侧的玄武岩柱棱角分明地刺向天空,落差20米的茅兰瀑布从峡谷一跃而下,摔成一潭翡翠。水花溅起,浇灭所有暑气。
最妙的当属“仙女池”,一汪碧水被环形峭壁包围,阳光从树隙漏下来,在水面撒下一把晃动的金币。峡谷深处还藏着自然的鬼斧神工,“石老妪”岩柱历经千万年风蚀,如佝偻老妇观沧海桑田,“观音峰”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守护山林的神明。
走累了就坐在“听涛亭”里发呆。风掠过红松林梢的沙沙声,混着远处瀑布的轰鸣,天然的白噪音十分催眠。若是居高俯瞰,被绿色岩浆冲刷出的裂缝中,人类只不过是误入其中的几只蚂蚁。毕竟在伊春,森林才是永恒的主角。
带着对花岗岩石林地质遗迹的好奇,去往下一个目的地——汤旺河国家公园。入口乘坐观光车,将我们直接送到第一个景点一线天,没人能拒绝挑战从一线天的石头缝中穿过去,再去回音壁喊上一嗓子的诱惑!
兴安叠岩、罗汉龟、镇海将军,移步异石,三分形似,七分想象。据当地工作人员说,这里是真真正正的原始森林。树在石头上,石头在林中,奇石是特色,森林和小溪是标配,连瀑布都成了点缀。
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一鼓作气登上78米高的观光塔,俯瞰整片林海。“绿色的海洋,几百公里连成一片”,课本里的小兴安岭就在眼前,一览众山小。森林氧吧路线,是另一种不爬山的“养老”玩法,沿着木栈道走氧吧长廊,置身凉爽舒适的自然中尽情呼吸,当一回无事小神仙。
伊春的石头,没有哪里比小兴安岭石苑更权威了。
石苑的正门是两个石雕柱,每个高6米,重13吨,由芝麻灰花岗岩雕刻而成,上有楹联“郎月清风归大璞、瑶台胜境自天然”。小兴安岭特有的珍稀动植物雕刻其上,环绕楹联,人与自然相映成趣由此定调。
进入石苑,迎面而来一块巨石屏风,叫园名石。此石是两亿年前小兴安岭造山运动时沉积花岗岩结构形成,质地坚实,历经两亿年风雨至今神姿不改、容貌依然,如一块元宝,发挥着“镇城”之效。巨石背后刻着主席诗词《沁园春.雪》,自然与文明交相辉映。
绕过巨石,嫩草地上奇石形态各异,上刻各路名家诗词名句,秦篆汉隶在石碑上流淌千年墨韵,当代名家于此笔走龙蛇。奇石阵中,有太湖石、灵璧石等46名石,天然石艺形状怪异,以“瘦、皱、漏、透”而为绝。奇石立于树荫下、绿地上,真可谓是“无石不成林”,“园无石不秀”。
嘉荫,这座边陲小城蕴藏着独特的异域风情。漫步街头,随处可见穹顶饱满的俄式建筑,主街道两侧出售俄罗斯商品的店铺鳞次栉比。在界江公园,花上30元门票登上游轮,在中俄界江——黑龙江之上畅游,遥望边防哨卡。一江碧水,两国风情。
但是,这个城市最有名的还是化石,嘉荫是黑龙江满洲龙化石的发现地,被称为“中国第一龙乡”。龙骨山出土的动植物化石世界罕见,填补了中国北方晚白垩纪动植物发展史上的空白。
探寻6500年前神秘的恐龙世界,怎么能错过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挖掘出恐龙化石的地方。这里就像一座恐龙化石库,多国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在此发现了大规模恐龙化石群,鸭嘴龙、恐龙皮肤化石、恐龙脚印化石等纷纷现世。从这里出土的化石,已经被装成了13具恐龙化石骨架,每一块化石都承载着远古的记忆。
园中随处可见逼真的恐龙造型和化石,恐龙谷实景复原处,更是有由声、光、电控制的恐龙模型,不但会动,还能发出吼声,仿佛重回侏罗纪一般。
在恐龙石雕园,偶遇了一位恐龙小博士,对这里246只来自各大洲最具代表性的恐龙如数家珍,给我上了一堂恐龙科普课。与小朋友作伴,我们一起直奔神州恐龙博物馆,恐龙从诞生、兴盛到灭亡的展览,吸引了无数孩子们的注意力。
而我的目的地,则是唯一可以摸到的真龙骨。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来自6500万年前,晚白垩纪的恐龙大腿骨,已经被摸得包浆,算得上是这里最热门的打卡点。摸龙骨,沾龙气,走龙运。
太阳还没醒来的时候,升辉早市已经人声鼎沸。来到早市,又加强了我在东北的实感。
咸口豆腐脑搭配烧饼,学着当地人的模样,逛前先垫上一口早餐。烧饼有油盐、苏子糖、花生糖和纯白糖四种口味,老板推荐的花生糖又香又甜,酥酥脆脆。
端着碗在塑料棚子里坐下,吸溜着豆腐脑,支起耳朵听身后阿姨们唠嗑,晓得后面一条街有羊杂汤搭配小笼包,对面的饸络做的正宗,只恨自己的胃没有256G。
早在未到伊春的某个蓝莓瘾大发的深夜,就已经耳闻“中国蓝莓之乡”的名号。
在地图上开一个蓝莓基地的盲盒,决心实现浆果自由。穿过藤蔓花棚就到了蓝莓采摘园,木栈道上少有人驻足,每个人都拿着小盒子在地里忙碌。蓝莓颗颗饱满,清脆多汁,大的“蓝莓祖宗”快有矿泉水瓶盖大,果肉吃进嘴里依旧很有存在感。自己亲手摘的蓝莓,吃到嘴里似乎也更甜些。
浆果自由不是说说而已,伊春绝对让你不白来!新鲜的蓝莓带不走,市场上的蓝莓果干、蓝莓果酱等琳琅满目,任君选择;还有树莓果肉细腻柔软、甜中带酸;黑加仑口味独特,脆甜多汁;灯笼果被叫做菇娘,从果皮中挤出黄黄的果肉,又香又甜;草莓西红柿被叫做铁皮柿子,果肉沙软绵柔,一口一个吃不够。
九鑫洞藏酒窖,这里有蓝莓佳酿的故事。
这里最初是鄂伦春族的聚居地,他们以狩猎为生,居住在洞穴中,依靠篝火取暖、烹食。上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走出林海,而这片洞穴则被改造成防空洞。如今,九鑫集团将防空洞改造成洞藏酒窖,成为集储酒、品鉴、观光于一体的特殊纳凉地。
酒窖总面积3200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同时品酒参观,储酒量达300吨,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蓝莓白酒洞藏基地。洞内恒温4℃—8℃,湿度60%—70%,空气流通舒缓、恒温、十分适合微生物生长,这样特殊的环境十分有助于酿酒品质的提升。
步入酒窖,浓郁酒香扑面而来。洞顶呈拱形,洞内怪石嶙峋,别有天地。五个巨型酒坛陈列其中,分别寓意“福、禄、寿、喜、财”,每坛盛装5吨蓝莓白酒。两侧陈列着不同年份的红酒,琥珀色的瓶身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轻抿一口,红酒酸甜绵润的口感在喉中蔓延。
▌伊春木耳培育区 | ©伊春发布
伊春人靠山吃山,也靠山种山。“木耳营养素中荤,脆爽酸滑下半盆”,黑木耳在宜春经历了从野生采摘到椴木生产,始终是公认的伊春山珍名片。伊春木耳肉质厚实、口感爽滑,加入醋、蒜末和辣椒油凉拌,木耳特有的脆爽与酸滑相得益彰,无疑是餐桌上的一道亮点。
被称为“东北第四宝”的榛蘑,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无法人工培育的野生菌类,生长于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鲜美,营养成分是一般蔬菜的十几倍。东北名菜小鸡炖蘑菇,用的就是晒干的榛蘑。把干蘑菇用清水浸泡,老道的师傅连蘑菇水都不舍得倒掉,榛蘑的香味都在这里头。将翻炒后的鸡块就着蘑菇粉条炖到汤汁浓稠,色香味俱全,真能叫人鲜掉眉毛。
▌伊春炖江鱼 | ©伊春发布
要问伊春当地人吃什么,你也许会像我一样听到一句“咒语”:三花五罗十八子。没关系,只要向老板鹦鹉学舌,就能get得到一顿丰盛的江鱼宴。
听店老板的科普,原来三花是指鳌花、鳊花、吉花三种江鱼,五罗十八子也都指不同的江鱼。得益于伊春丰富的水资源,这里的冷水鱼品质上乘,肉质鲜嫩。最豪横的做法,便是把五花八门的鱼统统丢进大铁锅,水也有讲究,要用当地不结冰的活水,酱焖一锅出,和香喷喷的五常大米饭绝配。
同样备受本地人青睐的,还有东北特色杀猪菜,伊春独特做法的三股流血肠远近闻名。猪血配上姜蒜末、酱油等调料灌入肠衣煮熟,空口就已经吃咸鲜Q弹,炖入酸菜猪肉中借味,整道菜都层次丰富,回味无穷。
饭后闲聊,伊春人的零食也不一般。红松子被称为长寿果,野生红松需生长50年后方开始结籽,成熟期约两年,因此十分珍贵。加工好的松子颜色白洁,抓上一把,边聊天边嚼,味道清香可口,香味浓郁。
离开那天,我又想起初见伊春的那个广告牌。大美这个词于伊春而言再合适不过了,这座名为春的城市,美的远不止春天。森林、湿地、奇石、氧吧、小鹿、松鼠......伊春就像潘多拉的宝盒,永远还有下一个惊喜。悠悠流淌的林都故事,在这个夏天,请你来听一听。
编辑|Lili、Kiki
文字|宋淮
设计|April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伊春发布、九鑫洞藏酒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