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肆无忌惮的流过指缝,不知道有多少青春就这样画上了形色匆匆。
当我手握方向盘第4️⃣次驶入这座城市,我突然理解我和这座城市的邂逅是一次次平行时空的叠加,即便不可能有初见时的悸动,但是我的行走时光有一部分已经折叠在这座城市的某一处。
那位在坡子街叫卖臭豆腐的店家,此刻应该依然在兜售他用时光沉淀与酿造、表皮酥黑的经典臭豆腐;喧闹的火宫殿里正在吃着软糯香甜糖油粑粑的客人所坐的那张四人桌,或许就是那一年夏天我们坐过的那一张;岳麓书院里抬头遇见带小团的讲解员,应该不是那次曾经偶遇的上过央视讲解的中年男子;参观结束离开省博物馆时回眸的那一眼,将所有细节都开始缓慢融入记忆,泛起了再次重逢的期待。
新生代喜欢的茶颜悦色奶茶,据说幽兰拿铁是必点的。我曾经喝过,感觉没有什么惊艳,也不是我喜欢的,我也就不愿意花几个小时排队去凑热闹。如果时间允许,我更愿意走进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去感受感受湖湘文化,走进湖南省博物馆去端详顶级丝织珍品“素纱单衣”和“东方睡美人”辛追夫人。能一眼阅览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已是我辈之幸。
这种情景应该怎么表达呢?能不能叫问道清凉?毕竟,长沙是热辣滚烫的。
橘子洲头的梅花和樱花不知道开了多少茬,而湘江水自顾自地流,四季轮转里,从未肯为自己按下暂停键。伟人的塑像沉默地屹立江畔,他深邃的目光如穿透岁月的磐石,越过一季季绚烂与凋零,始终坚定执着地凝望着远方——那承载着浩荡江声与不灭星火的方向。
橘子洲头上空璀璨的烟花因为时间不对,没有与我邂逅。然而,林立高楼的霓虹灯交辉映衬的迷人夜景,以及湘江两岸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彰显城市繁华也充满了人间烟火。
不管是飘落的花瓣,还是消散的烟火,又或是明灭的霓虹灯影应该都载着美好的愿望,江水却把所有的祈盼都卷成了层层浪花,然后轻轻漂远。
此刻在心中默念起那首十多年前写的打油诗“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人潮涌动,镜头尽闪;携来两女同游,忆往昔甘苦岁月稠。而立已过,不惑未达,正当同心创业,奋发共愿兴家。曾记否,岁月如歌,相濡以沫?”时间提醒我要作些修改了,这次携来三女同游,不惑已过,只是知天命之年未达而已。
感觉去文和友的大多是年轻人,不过我兴趣不大。这种模式在广东不少城市早就有类似的,对本地人来说不算新鲜。文和友品牌创立至今不过十几年,在全国没开几家店,广州的门店开了几年,始终有点水土不服。
今年在成都文和友老板因威胁卤鹅哥让座以及在甲亢哥长沙行直接抢镜头喧哗引发很大争议,旗下门店收到数千条差评,也让文和友直线掉分。
我不太懂商业战略这些专业层面的分析,但从直观感受来看,文和友在广州既想充当 "本地文化代言人",又丢不掉湘菜底色,本质上是地域文化的错配,反映出对广东消费市场的深层误判。广东应该是全国最包容的省份,岭南文化自成体系,本地人更青睐永庆坊、恩宁路这类自然形成的历史街区,而非人工打造的 "工业废墟风" 场景。
由此可见,广东市场并不排斥场景消费,只是拒绝那些缺乏文化共鸣、一味粗暴复制的模式。
纪录片《城市二十四小时》系列中的《长沙》一集,通过24小时的时间轴线,生动展现了长沙的市井烟火、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交织的独特城市气质。纪录片最终勾勒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长沙:它承载着千年文脉,却以最潮流的姿态拥抱变化;市井气息浓厚,却诞生了影响全国的娱乐文化。这种反差感正是长沙的魅力所在,正如片中所言:“烟火气与摩登感,在这里从不矛盾。”
再一次重访长沙这座城市,就像重新翻开一本已经读过多次的旧书,我每次都会在面页空白处加入新的批注。人生亦当如此吧?在反复翻阅的褶皱里,不断为自己写下新的注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