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香港海洋公园的官网,满屏的大熊猫图片扑面而来;走进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人气最高的竟是奥特曼主题馆。
这看似"不务正业"的景象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全世界的海洋公园正在集体陷入"养不起鱼"的困境。
那些被网友调侃"抢了鱼儿编制"的大熊猫和奥特曼,与其说是入侵者,不如说是在为海洋生物"赚奶粉钱"的打工者。海洋公园产业深陷商业模式的先天弊病之中。
百亿投入填不满的"吞金窟":海洋公园的成本困局
大型海洋公园实则为水族馆的放大版本,然而其“烧钱”程度却超乎想象。
郑州海昌海洋公园占地4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2亿,其中土地成本就达20.5亿;上海海昌一期投资额更高达50亿,而这些巨额投入不过是“入门费”罢了。
真正的压力来自日常运营,尤其是海洋动物的生存成本,堪称填不满的"无底洞"。仅水体环境的维持一项,便需付出不菲的代价。人工饲养白鲸需要500吨恒温15摄氏度的水体,且24小时循环水处理不能停。
长沙海底世界海洋馆的海水循环系统每年需耗费390万元,而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一年的水电费竟高达4000万元。无论客流是多是少,也不论季节如何更迭,这些刚性支出皆分毫不可少。
动物的"伙食费"更是惊人。成年白鲸日均进食量约为25公斤,可达自身体重的2.5%-3%。
海狮每天要吃7-16公斤食物;除了饮食方面的支出,动物的日常护理与医疗费用亦颇为高昂。就拿白鲸来说,其每日养护成本约达1.2万元,如此算来,全年则为438万元。
这种"入不敷出"的困境正在全球上演。昆明花都海洋世界因客流减少、房租上涨,于去年6月停业。香港海洋公园自2005年起仅4年盈利,其每年14.8亿港元支出中,动物保育占1/3,长期靠港府补贴维持运营。
法国安提比斯海洋世界曾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但在2021年动物表演禁令生效后,因失去核心收入来源,于今年1月破产清算,即便闭园仍要继续承担两只虎鲸和12头海豚的饲养费用。
疫情等黑天鹅事件更让本就脆弱的经营雪上加霜。2020年,大连圣亚为规避退市风险,作价1876万元售出44只企鹅,方才勉强达成1.12亿元营收。
从虎鲸表演到IP救场:海洋公园的求生转型
当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海洋公园开始踏上"自救之路",而引入强流量IP成为破局关键。香港海洋公园的选择颇具代表性,抱紧"大熊猫爸爸"的大腿。
去年7月,第三对中央赠港大熊猫"安安"、"可可"落户后,公园的大熊猫数量增至6只。在业绩通报中,董事局主席明确表示:"将善用6只大熊猫的契机,带动全港大熊猫热潮,提高入场人次及收入。"
这一策略效果显著。今年2月,港产大熊猫"佳佳""德德"首度公开后,当季入园人次同比增加19%。尽管大熊猫保育成本不低,但相比其他海洋生物,它们既能靠萌态引流,又能通过直播打赏、捐款等方式创收,稳坐"C位"实至名归。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把目光聚焦于奥特曼IP。自2022年引入奥特曼之后,海昌的市值于短短一年之内近乎攀升了10倍。如今的上海海昌,在暑期旺季的十大主题场馆里,奥特曼馆的人气始终居高不下。
这背后彰显出海洋公园对二次消费的迫切需求。往昔,游客除用餐和观看人鱼表演外,几无其他消费点,而孩子缠着家长购买的奥特曼玩具,竟成了比高价餐厅更高效的创收来源。
对比成功的文旅项目,海洋公园的短板愈发明显。
宋城演艺靠室内舞台演出,净利润率可达52%,固定成本随演出场次摊薄,人力成本可控;迪士尼、环球影城借助高价值IP,二次消费占比超50%;华强方特旗下乐园的二次消费占比也有25%-35%。
而大连圣亚的二次消费占比长期仅10%-15%,上海海昌即便引入IP,母公司海昌过去5年仍累计亏损37.85亿元,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动物"打工人"的生存图鉴:海洋公园的结构性难题
若将海洋馆比作"动物公司",动物们可分为三类"打工人":引流动物、创收动物和成本动物。
动物园里的大熊猫、海洋馆里的虎鲸是"销冠级"引流动物,待遇最优;羊驼、袋鼠等温顺动物能提供互动体验,是创收主力;而狮子、野狼等大型食肉动物则因高成本、低创收成为"成本动物",常被压缩生存空间。
但海洋公园的麻烦在于,"成本动物"太多,"创收动物"太少。从生物学角度看,海洋生物难像老虎、雪豹那样引发人类共情;它们生活在水中,互动难度大,两栖动物又多具攻击性,很难设计付费体验项目。
曾经的王牌——动物表演,也因动保舆论收紧逐渐式微。往昔,上海海昌凭借虎鲸表演斩获年营收28亿元的斐然佳绩。但岁月流转,今时今日,这条路径已是荆棘密布,难以持续。
无奈之下,部分海洋公园开始"换赛道"。2019年,上海长风海洋世界把两只白鲸送返自然保护区,海洋动物节目全面停演。
其推出真人扮演的“美人鱼见面会”,每日六场,每场皆座无虚席。从“养真鱼”迈向“人演鱼”,此般转变既是对成本压力的妥协之举,亦是对行业困境的无声应答。
海洋公园的困境本质是商业模式的矛盾:动物不能裁员、成本无法压缩,但收入却受客流、政策等多重因素制约。
大熊猫和奥特曼的走红,与其说是海洋公园的"变心",不如说是在高成本与低创收的夹缝中,为海洋生物争取生存空间的无奈之举。
未来,如何平衡动物保护、游客体验与商业可持续,仍是海洋公园需要破解的长期命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