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外青少年共护绿水青山南川行公益活动举行,来自重庆交通大学的7名留学生走进金佛山,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两山”理论学习。他们在银杏村探寻千年古树,听村民讲护林故事,实地感受了绿色生态的乡村建设成果。他们还以思考对话发展之道,在南川的山水间探讨生态与发展的共生密码。
摄影/张锦辉 马多
金佛山是重庆市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以典型的喀斯特台原、古老的高海拔洞穴系统、多彩的地表喀斯特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悠久的熬硝历史文化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来自贝宁的留学生林夕是第一次到南川,她立刻喜爱上了这里的山水风景。“这里有漫山遍野的银杏树林,有的树树龄超过了2500年,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国家的热带森林,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里面都有非常多的珍稀动植物。”
摄影/张锦辉 马多
更让林夕印象深刻的是南川人对山的爱护。“有的村民一家三代人都在守护着这片森林,有的村民用30年时间将上万亩荒山变成了绿色森林,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行动让我非常敬佩。”她认为,保护环境不能仅限于空谈,每个人都应该是参与者,每一份努力都有珍贵的价值。
同样来自贝宁的留学生开文则更关注家乡的环保治理与南川合作互动的可能:“我看到他们运用现代科技和智能管理手段,进行气候变化监测,保护生物栖息地,希望这些经验也能推广到我的家乡,两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更多交流。”
摄影/张锦辉 马多
近年来,南川不断探索实践联合保护模式,与四川的乐山、峨眉山、都江堰等遗产地组建“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启动运行了地域相近、类型有别的世界自然遗产联合保护模式;与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结对,开展了管理、人文、资源价值展示等国际性交流。
摄影/张锦辉 马多
南川绿色经济发展成果也引发留学生关注。在德隆镇银杏村,这个村正是在“两山”理念指引下,转型生态旅游,村民收入翻倍、人居环境焕新。贝宁留学生罗小彬认为,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束希望之光,照亮了像银杏村一样的万千中国乡村,让它们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走向共同富裕之路,赋予中国乡村绿色发展与光明未来。
孟加拉国留学生美花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了天然栖息地,成了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当地农家乐一年接待观鸟人上千人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让村民增收,还让南川米、大树茶、蓝莓、方竹笋、中药材等山区特产的知名度越来越大。
南川区德隆镇党委书记王兵介绍说,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生态优势也能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引领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迈向新境界。比如说德隆镇的千年古茶树,全镇对其进行大面积开发利用和生产,产品已经销往中国香港澳门等地,还出口到了新加坡、东盟。
学习旅游管理的她深受启发:“绿水青山成为旅游的金字招牌,绿色有机成为农产品的亮丽标签,村民的收入翻了番。这让我明白在中国‘绿水青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能实实在在变成‘金山银山’的财富。”
“我知道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我也想学习,把这些经验带回国。”留学生向南说,在他的家乡也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希望用一种科学、协调、对自然有利的方法进行下一步发展。
在品尝了村民用蓝莓制作的果酱,看到“土特产”经网络热销世界各地,埃塞俄比亚留学生艾莎感叹,“这条产业链让我看到了绿水青山的‘转化公式’,持续提升附加值,不仅解决了当地农产品滞销问题,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这就是中国乡村振兴的智慧。”
活动中,每一名留学生都在沉浸式体验中有着不同的收获。留学生向南说,“中国对自然保护的政策导向是我来这里留学的原因之一,我想在这个重视环保的国家学习。”出生在非洲热带雨林的他,从小就与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第一次来到金佛山,我就想在这片土地住下去。这个地方与我的出生地一样美丽,一样物种丰富。”
摄影/张锦辉 马多
孟加拉国留学生哈林发现,低碳实践已融入人们生活细节:山林间穿梭的大部分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随处可见,不用为充电发愁。不少当地村民使用的也是页岩气、风光水电等绿色清洁能源。
“生态环境治理需要以科技力量的支撑。”哈林说,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行动,正为世界绿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重要助力。“希望这股绿色低碳的发展春风,能吹向更广阔的世界。”(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