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认为“洞”是与山并存的,尤其是有名的山洞,肯定要有山景配合。比如《西游记》中菩提老祖所居的“斜月三星洞”,就有: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吉林市的名“洞”似乎亦然,多位于山中岭间。然而并非没有特例,吉林市有一座圣母洞就位于滔滔而去的松花江畔。
站在吉林市“大江弯弓”奇景处,向江东岸眺望,浓密幽林掩映着一个白色塔尖,这便是由法国神父古若瑟(居比卓尔,死后葬于此处)主持在1923年建成(圣母洞1920年始建,教堂则建于1928年)的天主教堂塔楼。这座教堂不大,屹立在岸边石丘高处,其下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人工岩洞,因岩洞洞门左上方立有一座圣母玛利亚像,故而得名圣母洞。
圣母洞背靠江水侵蚀残留的江岸石质小丘,故而据《吉林市郊区文物志》记载圣母洞标准的称谓是“圣母之丘”。圣母洞是由拉玛斯神父设计的人工洞穴。洞穴坐南面北,有一花岗岩砌成的弧形石拱门,以四根青石方柱支撑拱顶,正中为通向洞内的门道,洞穴内高2米余,宽约4米。洞占地12平方米,正中有一个2平方米的祭台。
洞门左上方的彩色圣母像,由铸铁制成(另有资料记载为合金),像高近2米,右臂挎搭念珠,腰系兰带,头上罩有中帕,栩栩如生。另外在祭台前有一股四季不绝的涓涓清泉,泉眼周围砌有一圈石栏,栏上有盖子保护泉水的清洁。泉水清澈甘美,被信徒们称为“圣水”。
由于此处兼有圣母洞祭台、教堂、墓地,在吉林天主教徒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加之从民国时期开始,每年9月8日又被定为朝圣日,各地神父、信徒集聚圣母洞前,举行仪式。故而每逢朝圣日,人来人往的仪式又引得无数百姓前来围观,场面亦可称蔚为壮观。
可惜解放战争期间,圣母洞即遭到了破坏,到了文革期间,圣母塑像又被捣毁,就连圣泉也悄然断流。一处清幽场所遂日渐荒凉。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落实政策,圣母洞才得以重建。重建后的圣母洞并未完全依照旧式,四根青石柱未被恢复,洞门与旧时有很大区别。后来神哲学院也迁至附近,圣母洞逐渐恢复了旧时气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曾与亲属经炮手口子渡口乘船来到江东游玩,当时圣母洞正在重建当中,圣母像、门前栏杆、圣泉均未被恢复。索然无味之余只是爬上丘顶,隔着铁栅栏门窥看了教堂(当时好像还属于疗养院管理)。直到2011年,才又有机会到圣母洞游览,但见圣母洞前已修缮一新,泉水也恢复喷涌(可惜泉眼上的铁盖子上了锁,并未有缘触碰泉水)。当时连连感叹圣母洞自然风光的幽静典雅,难怪当初的职工疗养院会设在这里。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