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以“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为主题的第三届长江文化论坛(安徽)在我市举行。宾朋云集,群贤毕至,共襄长江文化盛会。
论坛现场 胡乾亮摄
论坛期间,记者专访了与会知名专家学者,请他们讲述对于马鞍山这座城市的印象,并就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扎实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的建设、继续讲好“长江故事”等方面为马鞍山建言献策。
马鞍山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可圈可点
“每一次来到马鞍山,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在长江文化的保护、阐释和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8月1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感慨道。
戴斌表示,马鞍山在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制定了相关的规划,达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还建设了一批让群众可感可及的项目,比如,薛家洼生态园。来到这里,广大市民可以亲近长江、了解长江,看江豚嬉戏。再如,对李白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连续举办了36届的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已成为这座城市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还有去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作品《炉火照天地》等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些都能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了解马鞍山的新发展、新变化。此外,马鞍山与安徽省内外沿江城市的互动也越发频繁,文旅融合稳步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非常可喜的。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的建设乃至整个安徽省文旅产业的发展,戴斌表示,要结合“十五五”规划,下更大的力气,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安徽、落实到马鞍山具体的实践中去。围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真正把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他还建议,要沉下心来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要研究有利的变化,也要关注挑战。
戴斌指出,长江沿线集聚了中国41%的人口,这些人群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强,不仅要向他们提供相应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也要时刻关注他们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需求,不要总想着我们有什么,而要多想想别人要什么。戴斌还建议要充分发挥基层的创新性、积极性、主动性,尤其要注重发挥市场经营主体和投资机构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敢于投资和创新。
围绕论坛聚焦的“文化公园与城市未来”主题,戴斌表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既有保护、传承和阐释传统文化的目标,同时也应有创造未来、造福人民的内涵和目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必须有一批高质量发展、有创新力的城市作支撑,同时,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引领下,也能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激活长江文化基因
打造马鞍山独特标识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其作为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的深层内涵,是马鞍山打造独特文化标识、激活发展潜力的关键起点。”8月19日,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文化促进会理论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傅才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原型,是一种以时间为线索的文化记忆系统,这种文化记忆不断与当下的经济社会活动相结合,吸纳着时代的最新成果。
聚焦马鞍山,傅才武认为其作为徽派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汇点,坐拥李白诗歌文化和凌家滩遗址两大瑰宝,拥有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黄金禀赋。“将李白浪漫的诗意、凌家滩厚重的文明源头、长江壮美的自然生态有机融合,打造马鞍山独有的国家级文化标识符号,是破题关键。”傅才武强调,这能统一建设思想,向世界清晰传递马鞍山的文化价值信号,并深刻赋能城市精神凝聚力和文旅吸引力。
傅才武建议马鞍山以重大项目为引擎形成发展合力。“以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雁头’,联动李白文化园、采石矶5A级景区等核心资源,构建协同发展的‘雁阵模型’。”同时,他高度评价马鞍山拥有的国家级“长江文化论坛”平台是“极其稀缺的战略资源”,“用好这个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价值传播和形象发布,马鞍山就能在长江流域城市群中占得先机。”
“工业遗产转型本身就是‘文化再生产’。”对于马鞍山的工业基因,傅才武视其为长江文化“活态创新”的体现。“马钢闲置厂房可转型为文创园和沉浸式体验空间。结合数字科技,既能再现工业历史,也能畅想未来。”傅才武总结道,融合古老诗性文化与现代工业转型,将为马鞍山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塑造独特价值,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风”交融绘就
长江文化马鞍山样本
“马鞍山的城市气质,既有工业的磅礴,又含诗意的柔情,更涌动着生态保护的生机。”8月18日,重庆智库暨长江国家战略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王佳宁在专访中以“三风”为马鞍山画像,他认为,马钢淬炼的工业风骨、李白浸润的诗歌风华、长江滋养的生态风韵,三股气韵交融,勾勒出马鞍山在长江文化带上的独特坐标。
谈及生态保护,王佳宁用“典范”二字高度评价。“马鞍山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间找到了黄金平衡点,既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以贯之,又切实保护、传承、弘扬了长江文化。”王佳宁特别点赞了马鞍山对采石矶的保护实践,“通过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双轮驱动,千年遗址既守住了历史根脉,又焕发出现代光彩,这种‘活态保护’模式堪称长三角标杆。”
对于如何继续讲好“长江故事”,王佳宁表示,在保护层面,需继续维护长江岸线马鞍山段,尤其是以采石矶为代表的遗迹遗存,使其呈现古老形态与现代光彩的交融;在传承层面,既要巩固李白诗歌节等现有文化品牌的传承效能,又要让当涂千字文、凌家滩文物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口说话”;在弘扬层面,要立足“十五五”规划,推动马鞍山与安庆、芜湖等长江沿线五市协同联动。“竞争之外更见融合,共同提升安徽段长江文化的整体影响力,既展现时代光彩,又彰显开放胸怀。”王佳宁说。
“遗址遗存保护完好是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方式吸引周边客流。”当被问及长江文化如何转化为消费动能时,王佳宁建议,一是文旅部门需与南京等周边城市旅行社联动,将马鞍山打造为“南京旅游的后花园”;二是借鉴成都“诗词大道”经验,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让诗歌文化从节日活动延伸为日常可感的文化空间;三是突破地域局限,与武汉、重庆等长江中上游城市联动,既学习其保护经验,又反哺自身场景建设,在交流中实现文化场景的迭代升级。
“马鞍山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角色,可以用‘排头兵’三个字精准定位。”王佳宁总结道,作为长江沿线的一座生态之城、文化之城、诗歌之城,马鞍山既要当好“先导段”的探路者,更要以“三风”为魂,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引领,为长江文化的永续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诗意长江在马鞍山
“马鞍山是长江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人文底蕴深厚,尤其在长江生态保护上,实现了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的显著转变。”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曹劲松曾多次来马鞍山调研考察,对我市打造“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先行示范区取得的积极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在曹劲松看来,这种从被动到主动保护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政府层面遵循高质量发展和长江大保护要求的科学部署,驰而不息推动长江大保护,更难能可贵的是广大市民已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将日常生活行为融入长江生态保护之中。“马鞍山设立‘长江保护日’,正是‘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生动体现。”
谈及长江文化的独特内涵,曹劲松表示,作为大尺度流域文化,长江文化内部构成丰富,与黄河文化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更凸显博雅、精致的特质,在当代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过程中对“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时代价值体现尤为充分。曹劲松认为,长江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底色,蕴含“天人合一”的智慧,在历史积淀中不断推动生产力提升与价值创新,“文化无优劣,皆是地域文明实践的精神成果,传承发扬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对于马鞍山如何讲好“长江故事”、弘扬长江文化,曹劲松提出“诗意长江在马鞍山”的构想。他建议,马鞍山应充分挖掘现有优势资源,将自然审美与人文审美深度融合,将李白诗歌文化等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创新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叙事体系,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感受自然与文化之美,以及当代人的创造活力。
就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的建设,曹劲松建议,马鞍山应立足自身岸线特质,将自然生态岸线、工业遗产岸线与诗人诗意岸线的禀赋充分结合,形成差异化特色并与其他区段互补共赢,可从两方面着力:一是将诗意审美融入建设全过程,让公园处处彰显长江的诗意之美;二是结合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公众的视觉与体验感,让长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更好地传承弘扬。
记者| 黄莹 张令琪 方燕 刘明培
视频| 杨峻 方燕 刘明培 王言 倪博昊 胡乾亮 张令琪 曹超 庄芳 徐忻妍 许玥宁
制图| 周知琦
编辑| 李悦蒙校对| 傅中平
一审| 李悦蒙二审| 陈希颖 三审| 陈邦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