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热浪席卷,各地博物馆亦人气蒸腾。然而此番“文博热”中,最令人振奋的并非知名大馆的“人从众”,而是众多中小博物馆的强势“逆袭”。从河北定州博物馆的国宝三绝,到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千年机杼声,它们以鲜明特色打破“千馆一面”的窠臼,生动诠释了“小而美”的独特魅力。(8月18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小博物馆之火爆,其源首先在特色立身的文化魅力。它们如扎根沃土的古树,将自身命运与当地文脉紧密相连。定州博物馆以三件国宝级文物为支点,撑起一馆之魂;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则聚焦“蜀中瑰宝”,以活态织机演绎千年锦绣。此等深耕本土、精于一隅的“专”,恰是大型综合博物馆难以企及的“深”。当游客在定州凝视那件“壁中王者”——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或驻足成都馆中清代小花楼木织机前,看梭子如飞鸟般在细密经线间往复穿梭,地域文化便从抽象符号化为可触可感的真实脉动。
中小博物馆的崛起,更离不开其锐意创新的勇气与智慧。它们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潮流,让沉睡的文物在崭新语境中焕发新生。山东青州博物馆借力VR全景声动感影院、MR文化体验区,引领观众在虚实交融中“对话”文物;定州博物馆取消周一闭馆,并组成“讲解天团”满足如织人潮;蜀锦织绣博物馆则开发织造体验、团扇制作等互动项目,让游客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从“请勿触摸”到“欢迎体验”的转变,正是对“双向奔赴”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博物馆主动调整节奏、敞开怀抱,游客的热情才得以落地生根,文化传承也自然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中小博物馆的“出圈”,其意义远超一时热闹。它标志着文化资源分配格局的优化与文化民主化的深化。当人们不再唯大馆马首是瞻,而愿“为一座馆,赴一座城”,这不仅是对特色文化的深度认同,更是文化自信在个体层面的真切觉醒。游客杨文峥携子奔赴定州,坦言是为在孩子心中播撒文化自豪的种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滋养,恰是中小馆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同时,它们亦成为激活地方文旅消费的“破圈”密码,让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在“方寸之间”和谐共振。
“方寸之间,博古通今。”中小博物馆的精彩蝶变,是对文化多样性最有力的礼赞。它们以“小而美”的姿态,实现“小而强”的作为。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时代,我们期待更多中小馆以深厚积淀为根,以锐意创新为翼,在文化星空中绽放独有光芒。唯有千帆竞发、各美其美,方能真正织就中华文明的璀璨锦绣。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