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FUN
北京范儿
北京,世界上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之一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文化宝藏
一物一景讲述大千世界,一书一画阅尽千年风华
聆听永乐钟声,仰望藻井星空
解码古乐梵音,探秘燕京八绝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系列报道“博物FUN”
带您穿越时光缝隙,解锁博物趣玩
每周一馆,听见京城心跳!
第二期
仰望千年前璀璨星空
躬耕皇帝“一亩三分地”
仰望中式建筑的美学“天花板”,躬耕明清皇帝的“一亩三分地”,走进“天下第一仓”神仓……坐落于明清皇家坛庙先农坛内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用古建的纹理,触摸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脉,用五谷的飘香,诉说农耕祭祀文化的神秘故事。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古朴清幽/记者拍摄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里却是一派古朴清幽之景:古树参天,鸟叫蝉鸣,将红墙碧瓦的古建、祭坛衬托得更为庄严肃穆。这里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西侧,与天坛东西对望,是明清皇家坛庙先农坛遗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曾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场所,也是中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祭农场所。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郭爽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在这里,是因为北京先农坛的建筑遗存保存得较为完好,许多建筑类型的实物都在这里存在,所以可以借助实物为公众讲解建筑文化、建筑故事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等。所以1988年的时候,许多老专家呼吁在此建立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太岁殿院落拜殿/记者拍摄
太岁殿/记者拍摄
太岁殿内的《中国古代建筑》展/记者拍摄
先农坛共有5组古建筑群,其中,占地面积7600多平方米的太岁殿院落体量最大,包括拜殿、太岁殿正殿及东西配殿,是明清时期祭祀太岁神之地,“中国古代建筑”展就陈列在这里,通过文物、图片、模型、沙盘等较为完整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茅茨土阶的原始状态到城墙楼宇的发展历程。
展览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为公众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技术、城市发展、建筑分类等内容。而太岁殿里有一处太岁坛的复原陈列,祭祀的就是俗语“别在太岁头上动土”中所说的“太岁”。“太岁”实际上是古人观测到天空中有一颗星叫做“岁星”,它的运转轨迹将近12年一个周期,古人利用这个周期来制定自己的天文历法,包括24节气等等,指导他们的生产生活。
先农坛祭坛/记者拍摄
此外,被誉为中式建筑美学“天花板”的天宫藻井就在太岁殿中。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内部装饰,常见于佛像宝座和皇帝宝座的正上方,从而体现建筑的尊贵地位。隆福寺万善正觉殿佛像宝座正上方的明间藻井是馆内重要的馆藏文物,它是自上而垂的天宫楼阁形态,十分罕见。藻井一共有6层,每一层上面都有小的建筑,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天宫生活的一种想象。
“离我们最近的这一层上面一共有32座小的建筑,第二层是16个,第三层则是8大8小,第四层是一个方形井层,每边只有一栋建筑。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自下而上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大,越往上等级就越高。在藻井的井圈上面雕刻的是云纹框架,一层鎏金一层彩绘,体现了天宫楼阁的形态,建筑都是在云层上方出现的。而四个角则分别设立了四大天王,寓意承托这个藻井。”郭爽说。
天宫藻井/记者拍摄
琼楼玉宇四周是彩绘的二十八星宿神仙出行图,而除此之外,这座藻井最特别之处莫过于它顶部的星空图。藻井最上面有一层盖井层,是一幅星图,一共有1400多颗星星,根据专家的考证,星星的数量和位置都非常地准确,将这一星图里面天枢星的位置和今天天枢星的位置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天枢星有几度的位置变化,据此倒推年份,是公元860年左右的唐代时候洛阳地区的星空。
现场,不少游客拿着手机、相机蹲在藻井下方,记录下这片来自千年前的璀璨星河。游客张先生一边拍摄一边感慨,“特别震撼,我觉得实物要比网上那个震撼百倍,我已经挑了比较不错的相机了,还是拍不出它的美。”
蟠龙藻井/记者拍摄
太岁殿往南的拜殿里,同样来自隆福寺的一座藻井亦是精美绝伦。这座隆福寺毗卢殿宝座上方的藻井也被称为“蟠龙藻井”,它的井芯是一条盘踞在祥云里面的龙,藻井均为金丝楠木质地,且全部鎏金。“中间整条龙呈盘踞俯冲的态势,非常有力量,栩栩如生,它身体也比较粗壮,所以它是一条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的龙,而到了清代,龙就比较苗条、柔和。所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筑构件上的一些元素,来发现文物背后历史的痕迹。”郭爽说。
一亩三分地/记者拍摄
出拜殿往东南方向步行约百米,就是具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这里不仅有皇帝亲耕的耤田,更有着独一无二的“穿草裙的龙”。一亩三分地是明清两代皇帝进行亲耕的一块田,亲耕是皇帝在全国农业生产开始之前,表率臣民的举动。一亩三分按照清代的量地尺是798.72平方米,中国的传统五谷——稻黍粟麦菽都曾在此耕种。在古代,耤田是“以农治国,重农固本”的重要体现,今天的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博物馆邀请公众来到这块地里亲自耕种,体验农耕的快乐及农耕之不易。
旁边的观耕台是供皇帝亲耕完了之后观看他的三公九卿耕种的,它是乾隆十九年修建的。在这座观耕台上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有特点的纹饰,比如琉璃座上有龙身上缠着草的纹饰,称为“龙缠草”,是只有在祭祀农神的场所才能够缠草,所以只有在北京先农坛才能够看到“龙缠草”这个纹饰。
观耕台/记者拍摄
观耕台上的龙缠草纹饰/记者拍摄
皇帝的“一亩三分地”里收获的五谷会被藏入号称“天下第一仓”的先农坛神仓中,以供祭祀之用。去年4月,神仓建筑群200多年来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山门、收谷亭、圆廪、祭器库等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坐落。这里不但有防霉防潮的悬山顶天窗结构建筑,更有其他古建筑少有的雄黄玉彩画,至今仍部分保留着清中期彩画。
穿过神仓,就来到了两处文创空间。在这里,公众既可以品尝特色甜品,也可以将一贴难求的“天宫藻井”冰箱贴(注:需提前预约)等特色文创带回家。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海荣介绍,博物馆目前开发了300多种产品,有文具类的,其中包括学生们特别喜爱的小脊兽尺子,还有一些丝织品。而开发最多的是冰箱贴。说到最难买的冰箱贴,也就是隆福寺万善正觉殿的藻井,冰箱贴按照藻井的形制复原,衍生了一个5层相互吸引的冰箱贴。而神仓冰箱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玩法,本身神仓就是贮藏五谷,公众可以亲自动手装入稻黍粟麦菽这五谷,达成很好的体验感。
近期,馆内还上新了20多款产品。其中有天宫藻井的升级版,其中有灯饰,触摸后有三色变光的,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冰箱贴,完全地还原了整个天宫藻井68个建筑。
文创店/记者拍摄
神仓造型雪糕/记者拍摄
可装五谷的神仓造型冰箱贴/记者拍摄
天宫藻井冰箱贴升级版/来自网络
趁着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每周三前200位游客免费参观,游客付女士带着12岁的儿子在炎热的天气里避开“人从众”的热门景点,在馆里逛了一上午,仍意犹未尽。“刚放假,带着孩子过来看一看,不到9点就到了,逛到中午12点,确实收获挺大的,专门是建筑类的,在国内是很少见的专题类博物馆。之前有时候看孩子也说过‘一亩三分地’,刚才看了是过去皇帝来亲耕的一块地方,收获很大。”小朋友也觉得很好,“尤其是看到天宫藻井非常震撼,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园林展厅,之前去过许多地方没有仔细看,在这儿都能一次看到了。”
市民游客可通过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暑期闭馆时间由每周一调整为每周二,每周三前200位观众免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