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论及景区倒闭的原因,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没创新、没场景、没内容”,所谓不破不立,创新似乎是景区“起死回生”的唯一出路。
其实并非是景区并不投钱、不努力,而是把钱和努力用错了方向,各种无效创新反而拖垮了企业,许多传统景区跟风上热门项目,结果投资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都打了水漂,为什么跟着市场走还是不赚钱?
因为景区只看到项目火了,却没有去深思爆款项目的配套要素:
• 项目背后的客群是谁、季节有多长;
• 项目落地需要多大的场景动线与配套成本;
• 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多长;
• 项目是否与景区文化、气候、客单价是否兼容。
玻璃滑道、光影秀、实景演出等每一项都是重资产,像大型实景演出用于定制化舞台、声光电设备初期投资,以及后期大规模演员团队的运营都耗资不菲,设备折旧速度快,且难以迁移复用,导致前期投入难以回收。
例如文旅行业标杆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它是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项目占地622亩,总投资金额高达60亿人民币,建业集团筹备四年之久,2021年芒种节气之时正式开城,开业10天就7次登陆央视,端午3天共迎客2.3万,一举成为河南乃至全国新晋网红打卡地。据悉,该项目静态回本周期约 30 年,若考虑资产折旧、再投入和利率,实际动态回收期可能进一步拉长,可想而知投资方的资金压力。

该项目开业不到一年,建业集团就迫于债务压力,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部分股权转让至河南省国资企业旗下公司。
还有以创新为名,引入投资上亿目前停演的《只有峨眉山》《遇见大庸》等演艺项目,最终都变成了拖累景区的“包袱”。
景区常见的无效创新有这几种
复制式场景——把“别人的爆款”当成自己的解药
忽略自身资源禀赋,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成功元素,导致同质化严重,失去独特性。
几年前“天空之镜”成了现象级的旅游爆款。于是,全国上下成百上千的景区开始盲目跟风复制,无数个号称“最美天空之镜”的项目拔地而起。然而,这些复制品大多粗制滥造:所谓的“镜面”往往只是几块铺在地上的普通玻璃或甚至只是塑料镜面板,与宣传梦幻效果相去甚远。游客满怀期待而来,感觉受到了深深的欺骗。这种复制,不仅没有成为景区的“解药”,反而严重消耗了游客的信任,损害了景区自身的口碑。
就连爆款项目本身都难异地复制,举个例子,像长沙超级文和友火遍大江南北,随后在广州也落地一家,但营业不到5年就撤场了,因为每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和消费者需求都存在差异,爆款项目在异地复制时很难完全复制原地的成功模式。
表演式文化——把“文化”简化为“古装拍照”
将文化符号表面化、形式化,忽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递,让“文化体验”沦为拍照工具。

国潮走红以后,部分景区为营造 “古风氛围”,要求商户统一穿汉服,但商户对古镇的历史沿革、非遗技艺毫无了解,仅机械地穿着汉服卖现代工艺品。游客看到的“文化”只是“古装 + 商铺”的拼凑,无法感受到古镇的生活气息与文化底蕴,反而觉得刻意、虚假。
基建式烧钱——把“重资产”误当“护城河”
某山岳景区盲目跟风“主题乐园热”,投资上千万在山脚下新建大型过山车、摩天轮等游乐设施,试图“以设施吸引家庭游客”。但该景区的核心优势本是“登山观云海”,新建的游乐设施与“山岳自然景观” 完全割裂,且因地形限制,设施利用率低,后期维护成本高昂,成为景区的 “负债项”。
还有一些基建的重资产项目落地以后,改也改不动,拆也拆不起,只能硬亏,这也是全国诸多人造古城古镇关门倒闭的原因。
景区如何有效创新?
景区有效创新需要因地制宜,以游客为中心,在产品和营销两个核心维度上进行深度融合与突破。
·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远不止于开发一个新景点,而是需要依托地方文化特色,在体验上全新升级。
例如,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将影视IP转化为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体验,游客可换装、互动、观看演出、品尝美食,完全“穿越”回盛唐。
如果景区资金缺乏,可以“借势创新”,安吉被称为“中国白茶之乡”,当地一些景区、酒店、咖啡馆等地就与茶园合作,游客在游览休闲之余,还能穿采茶女服饰体验采茶,工作人员也会教授白茶知识和采茶手法,并让他们亲自体验炒茶叶的过程,客人可直接带走新鲜出炉的茶叶,或者将茶叶研磨成粉,用作白茶蛋糕或者白茶香薰的原材料,再进行DIY,相当于某种“文创”产品。
· 营销创新
在营销方面,老君山最初也是结合景区的自然景观、道教文化做活动,但效果不佳。
后期景区推出了“一元午餐”活动,游客自行投币一元钱,就能拿面条、馒头、荷包蛋等饱腹食物,这项备受各地游客好评的暖心服务也连续多年登陆央视,为老君山积攒了一大波“路人缘”。

2019年,“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的雪景视频登上热搜,为了维持热度,景区邀请头部旅游达人到老君山采风,拍摄视频进行二次传播,大网红带动小网红产生裂变,许多游客也自发拍摄宣传,该话题的热度不断提升,最后引爆全网。
随即,老君山就开始推行全员短视频营销,构建自己的宣传矩阵,并面向全国制定奖励政策,对老君山优秀短视频作品予以奖励,多重举措也让老君山的名气越来越大。
景区创新,从来不是一场跟风的狂欢,脱离实际的复制、浮于表面的文化呈现和不计成本的重资产投入,只会让景区陷入发展困局。唯有立足自身特色,从游客需求出发,在产品上深耕文化体验,在营销上创新破圈,才能让创新真正成为景区发展的动力。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内容资料来源于官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作分享使用,不涉及商业范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