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巷镇作为宜兴西北部的江南古镇,北接溧阳、金坛,独特的地理区位不仅让其方言俚语带着跨区域的鲜活气息,更孕育了“千年古镇、活水码头”的深厚底蕴。从历史遗存来看,老街的青石板路、古桥的斑驳石拱、错落的古建筑,共同勾勒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枕水而居格局——白墙黛瓦映着河道,两岸商铺鳞次栉比,既保留着江南的温婉,又因商贸往来透着烟火气的热闹。
这里还是画坛大家钱松嵒的家乡,文人基因早已融入街巷肌理。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历代文人留下的诗词,更让这座古镇添了几分笔墨书香,仿佛能想见古人漫步河畔、临水题咏的场景,历史与文学在此交织成独特的文化记忆。
活水码头的繁盛图景
“活水码头”是杨巷商贸繁荣的灵魂。作为连接宜兴与溧阳、金坛的水运枢纽,码头曾是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清晨的河面或许还浮着薄雾,运粮的商船已陆续靠岸,脚夫们肩扛米袋穿梭于码头与米市之间,号子声、船桨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成一片;午后的羊肉市场渐趋热闹,尽管当地不养山羊,但依托便利水运,周边的羊肉在此汇聚,经老手艺人的烹制,香气顺着河道飘向街巷,成为往来客商难忘的味觉记忆;傍晚时分,葱油饼的酥脆香气又从街边铺子溢出,与码头上最后一波卸货的喧嚣相映,构成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
水运不仅带来了物资,更让杨巷成为信息与文化的交汇点——南来的商人带来异乡风物,北往的船家捎去本地特产,码头边的茶馆酒肆里,或许正有旅人讲述远方故事,让这座古镇在千年时光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
历史中的杨巷,藏在方志与传说里,是古桥流水、文人驻足的朦胧剪影;四五十年前的杨巷,留在一代人的乡愁中,是码头喧嚣、羊肉飘香的鲜活日常;如今的杨巷,在新兴城镇的面貌下,仍能从老街肌理、饮食传承中,触摸到千年“活水码头”的脉动。
这种记忆的延续,让杨巷不仅是地理上的古镇,更是活着的文化载体——方言里的跨域印记、美食中的商贸密码、建筑里的水乡基因,共同构成了它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何小兵/图文编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