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游经济的崛起:驱动逻辑与发展特征
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与生活方式转型,夜游经济已从旅游业的补充业态成长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夜间旅游总花费近 2 万亿元,夜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拉动内需、激活消费的重要引擎。
夜游经济崛起的底层逻辑可从三方面解析。在需求端,现代都市人群 “时间碎片化” 特征显著,夜晚成为闲暇消费的黄金时段,游客对 “深度体验”“文化沉浸”“社交传播” 的需求推动夜游产品迭代升级。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更是催生 “打卡经济”,西安大唐不夜城、重庆洪崖洞等案例的 viral 传播验证了夜游场景的流量聚合能力。在供给端,技术创新重构体验边界,光影投影、AR/VR、激光特效等技术与文化元素深度融合,催生了灯光秀、沉浸式剧场等新业态。政策端则持续释放红利,各地政府通过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优化夜间治安管理、设立夜游经济专项资金等举措,为夜游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从发展特征看,当前夜游经济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体验场景化,从单一观光转向 “景观 + 演艺 + 消费” 的复合场景;二是技术穿透化,数字技术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体验核心,元宇宙、裸眼 3D 等技术打造虚实共生的沉浸空间;三是文化 IP 化,地方文化符号通过创意转化成为夜游核心吸引力,如苏州评弹、闽南渔歌等元素的现代表达。
二、夜游体验的创新形态:技术赋能与文化融合
(一)光影艺术:科技重构视觉叙事
灯光秀与光影艺术成为夜游项目的 “标配”,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文化表达。深圳欢乐港湾 “湾区之光” 摩天轮采用 360 度 LED 灯光矩阵,结合动态光影算法,将海浪、星光等意象与滨海景观融合,单场灯光秀社交媒体曝光量超 5000 万次。技术应用上,高清投影、激光 Mapping 等技术突破载体限制,可在建筑墙面、自然山体、水面等多元介质呈现动态画面;创意设计则注重在地文化挖掘,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千里江山图》动态光影展通过人流互动技术,让古画随游客脚步 “活” 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二)实景演艺:互动升级参与体验
实景演艺从 “单向观看” 转向 “沉浸参与”,武汉长江灯光秀引入元宇宙技术,游客通过 APP 扫描江面即可触发虚拟历史人物讲解码头文化,实现 “虚实交互”。无锡三国水浒城 “汉宋奇妙夜” 创新 “古今混搭” 模式,非遗 “打铁花” 表演与 “宋徽宗 DJ 蹦迪” 形成记忆点,游客参与度提升 40%。此类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场景与在地文化深度绑定、设置低门槛互动环节、强化表演的社交传播属性。
(三)主题市集:业态融合激活消费
主题街区与夜市通过 “文化 + 业态” 组合打造消费场景。长沙五一商圈 7 月夜间客流超 805 万人次,其成功在于构建 “美食 + 文创 + 演艺” 的生态链 —— 既有传统小吃摊位,又引入潮牌快闪店、街头艺术表演,形成 “主客共享” 的夜间消费空间。武汉汉口江滩 “长江潮夜间市集” 更将非遗表演、手作体验融入商业,150 家摊位创造了日均 3.5 次的餐饮翻台率,验证了文化赋能商业的价值。
(四)文化场馆夜游:时空再造文化消费
博物馆与文化场馆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创新体验形式激活夜间文化消费。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实行 “凌晨闭馆制” 并推出夜间特惠票,暑期夜间客流中 Z 世代占比达 62%,文创销售额同比翻番。夜间特色活动包括主题展览灯光改造、沉浸式导览、跨界艺术表演等,如上海外滩源博物馆在百年建筑中举办 “光影时光展”,通过全息投影重现 1930 年代夜生活,实现文化体验与消费转化的双重价值。
(五)户外夜游:自然场景体验升级
露营与户外夜游满足了都市人群亲近自然的需求。济南雪野 NAHAFA 国际露营度假村以 “自然 + 家庭” 为核心理念,打造烧烤、篝火、露天影院等业态组合,开业即成为社交平台热门打卡地。户外夜游项目的创新方向在于 “场景细分”:山区露营地开发夜间徒步探险,滨海区域推出 “星空观测 + 烟火秀” 组合,如厦门环东海域 “水上飞人 + 烟火秀” 单场吸引 2 万观众,带动周边露营地预订率达 100%。
三、夜游典型实践案例:模式创新与价值转化
(一)深圳欢乐港湾:“科技 + 商业” 的流量聚合模式
深圳欢乐港湾以 “滨海艺术公园 + 商业街区 + 文化场馆” 为载体,打造了极具科技感与艺术氛围的夜游体验地。其核心亮点 “湾区之光” 摩天轮灯光秀,采用 360 度无死角的 LED 灯光矩阵,结合动态光影算法,每晚定时上演主题灯光秀。灯光随音乐节奏变幻出海浪、星光、城市剪影等意象,与周边的滨海景观融为一体,成为深圳湾畔的标志性夜景。
在沉浸式表演方面,欢乐港湾推出了《深蓝秘境》水幕光影秀。该项目运用巨型水幕、激光投影、火焰特效等技术,讲述海洋生态保护的故事。水幕上的光影画面与真人演员的水上表演虚实结合,配合环绕式音响系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奇幻的海洋世界。此外,每周六晚的限定烟火秀更是引爆客流,绚烂的烟火在摩天轮背景下绽放,与灯光秀形成联动,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曝光量单场突破 5000 万次。
运营数据显示,欢乐港湾夜游项目日均接待游客 2.3 万人次,周末及节假日峰值达 5 万人次。商业街区的餐饮、零售商户夜间营收占比超过 70%,其中主打 “海景宴秀” 的主题餐厅需提前 3 天预订,将海鲜料理与小型光影表演结合,人均消费达 300 元仍座无虚席。通过 “灯光秀 + 演艺 + 商业” 的模式,项目成功实现文化体验与商业效益的双赢。
(二)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赛事遗产 + 文旅” 的转型样本
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依托大运会场馆资源,打造了 “大运之光” 夜间文旅综合体。其核心夜游项目《时空之环》激光秀,以体育场的环形建筑为载体,运用 4K 激光投影技术,将赛事记忆、天府文化、未来科技等元素通过动态光影呈现。激光束穿透夜空形成时空隧道效果,配合建筑外立面的 LED 屏联动,营造出穿越古今的沉浸式体验。
公园内的 “驿马河光影走廊” 则融合了灯光秀与互动艺术,游客可通过触摸感应装置改变灯光色彩与流动轨迹,参与 “点亮天府绿道” 的互动游戏。每周五、六晚的 “烟火艺术秀” 采用环保型烟火材料,在湖面上空形成牡丹、熊猫等造型图案,与岸边的灯光倒影相映成趣。
在业态创新上,项目推出 “大运宴秀” 体验,将四川美食与舞台表演结合,食客在品尝川味火锅时,周围会响起川剧变脸、功夫茶艺等表演,服务员化身演员参与剧情互动。据统计,夜游项目开放后,公园周边酒店预订量增长 45%,夜间体育用品体验店营收同比提升 60%,成功实现从赛事场馆到文旅地标的转型。
(三)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数字 + 艺术” 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苏州湾数字艺术馆以 “科技 + 艺术” 为核心,打造了长三角首个全天候沉浸式夜游场馆。其标志性项目《元宇宙灯会》运用 AR 增强现实技术,游客通过手机 APP 可看到虚拟花灯与实体灯光装置的虚实叠加效果,还能参与 “猜灯谜赢数字藏品” 的互动游戏。馆内的《千里江山图》动态光影展,将古画通过数字技术复活,游客行走在投影步道上,脚下会泛起水墨涟漪,画面随人流互动变化。
户外区域的 “激光音乐喷泉秀” 堪称技术盛宴,2000 束激光与百米高的喷泉阵列配合,形成立体光影造型,与背景音乐的节奏精准同步。每周日晚的 “非遗烟火秀” 则将苏绣图案、园林花窗等文化符号融入烟火设计,打造出独具江南韵味的视觉奇观。
运营方面,艺术馆推出 “夜场沉浸票”,包含激光秀、AR 体验、文创市集等内容,票价 88 元,暑期日均售票量达 1200 张。配套的 “数字宴秀” 餐厅采用全息投影餐桌,菜品上桌时会触发对应美食故事的光影表演,开业半年便入选 “苏州必吃榜”。数据显示,夜游项目带动艺术馆整体客流增长 180%,文创产品夜间销售额占比达 65%。
(四)武汉长江灯光秀:“城市 IP + 市集” 的综合效益释放
武汉长江灯光秀以长江、汉江两岸楼宇为载体,打造了长达 25 公里的巨型灯光画卷。2024 年升级后的灯光秀融入元宇宙技术,游客通过 “长江夜游” APP 扫描江面,可看到虚拟的历史人物从灯光中走出,讲述武汉码头文化故事。每周六晚的 “长江烟火秀” 采用环保冷烟火技术,在江面升腾出 “黄鹤归来”“知音号鸣笛” 等动态图案,与两岸灯光秀形成 “天地交响” 的视觉效果。
汉口江滩同步举办 “长江潮夜间市集”,汇聚 150 家特色摊位,既有户部巷热干面、三鲜豆皮等传统小吃,也有手作银饰、文创插画等潮流商品。市集中心设置 “非遗舞台”,每晚上演汉剧变脸、湖北大鼓等表演,游客可参与编钟体验、剪纸制作等互动活动。
运营数据显示,灯光秀与烟火秀组合推出后,长江游船夜间班次上座率提升至 98%,江滩周边餐饮商户夜间翻台率平均达 3.5 次。2024 年国庆期间,汉口江滩夜间客流突破 80 万人次,带动江汉路商圈夜间销售额同比增长 53%。
(五)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夜游:“光影+音乐”的跨界融合
长沙马栏山文创园依托 “中国 V 谷” 的产业优势,打造了科技感十足的夜游体验项目。其 “元宇宙灯光秀” 运用裸眼 3D 技术,在园区标志性建筑上投射虚拟数字人主持灯光秀开场,数字人与现场主持人实时互动。“沉浸式视频艺术馆” 内的《声光电交响诗》展览,通过多通道投影和体感交互技术,让观众置身于流动的光影与音乐之中。
每周五晚的 “激光音乐节” 将电子音乐与激光表演结合,专业激光团队根据音乐节奏编排激光舞步,形成极具冲击力的视听盛宴。而 “湘味宴秀”《星城夜宴》则创新融合湘菜文化与多媒体表演,食客在品尝剁椒鱼头、毛氏红烧肉等美食时,餐桌上方会投射对应菜品的历史故事光影。
据统计,夜游项目使文创园夜间客流提升 210%,带动园区内咖啡厅、文创商店等业态夜间营收占比超过 80%。2024 年中秋期间举办的 “数字烟火晚会”,通过无人机与烟火的协同表演,创造出 “千里共婵娟” 的空中图案,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 2 亿次,成为现象级夜游事件。
四、夜游经济的经营效益:经济拉动与社会价值双提升
(一)经济效益:从直接收入到产业联动
夜游经济的经济效益呈现 “核心收入 + 辐射带动” 的层级结构。直接收入方面,门票、餐饮、购物构成三大支柱:大型实景演艺门票单价超百元,深圳欢乐港湾等项目日均门票收入超 20 万元;热门夜市单个摊位日均营收可达数千元,武汉长江潮市集总营业额暑期增长 90%;博物馆文创、景区纪念品等商品夜间销售额占比普遍超 60%,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文创销售翻番。
辐射带动效应更值得关注。住宿业方面,厦门环东海域夜游使周边酒店出租率提升至 92%,成都东安湖周边民宿价格上浮 30% 仍一房难求;交通业受益于夜间出行需求增长,武汉长江游船夜间班次上座率达 98%,公共交通延长运营带来额外收入;就业层面,单个夜游项目可创造从策划、技术到服务的全链条岗位,西安曲江电竞产业园夜游项目带动周边就业增长 27%。
(二)社会效益:文化传播与城市升级
夜游项目成为文化传承与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上,无锡 “汉宋奇妙夜” 通过非遗表演让游客直观感受传统技艺,武汉长江灯光秀以虚拟人物讲述码头文化,实现 “娱乐即教育” 的传播效果。在城市升级方面,成功的夜游项目成为城市新名片:深圳欢乐港湾提升了前海片区的夜间活力,长沙马栏山文创园夜游使 “中国 V 谷” 品牌认知度提升 40%,夜游经济正推动城市从 “日间生产空间” 向 “24 小时活力社区” 转型。
五、总结与展望:夜游经济的未来路径
夜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本质是消费升级、技术创新与文化自信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发展实践看,成功的夜游项目须具备三大核心要素:在地文化的创意转化,避免 “千城一面” 的同质化;技术应用的适度超前,以科技提升体验而非炫技;业态组合的生态平衡,实现 “体验 — 消费 — 传播” 的闭环。
展望未来,夜游经济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数字化深化,元宇宙、AI 生成内容(AIGC)等技术将打造更具沉浸感的虚拟夜游场景,游客可通过数字分身参与跨时空体验;二是IP 化运营,从单一项目转向 “夜游 IP + 衍生消费” 的生态开发,如西安电竞产业园围绕 “电竞 IP” 开发主题餐饮、周边商品;三是绿色化转型,环保烟火、节能灯光等技术将降低夜游项目的环境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
作为文旅产业的新增长极,夜游经济正从 “流量红利” 走向 “价值深耕”。未来需强化政策引导、标准建设与人才培育,推动夜游经济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提升”,真正实现文化传承、消费升级与城市发展的多重价值。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晓峰 来自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