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的城市格局中,省会武汉的光环常常掩盖了其他城市的发展潜力,当我们把目光转向鄂西南区域时,宜昌这座因三峡工程而闻名但一直被低估的城市,正依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价值,逐步提升区域影响力。宜昌不是靠历史留名,也不是靠工业立身,“世界水电之都”的硬实力与“宜于昌盛”的软环境,让宜昌正成为湖北唯一能与武汉形成区域辐射力互补的城市。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时改称“宜昌”,意为“宜于昌盛”,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包含5个市辖区,3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3个县级市,这里不只屈原,王昭君等历史名人出生地,还因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成为全世界水电能源重地。
宜昌位于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季,长江穿城而过,形成了“群山环抱、一江东流”的地理特征,城市四季分明,春花烂漫、夏绿荫浓、秋染红叶、冬覆白雪,生态环境优良,是三峡地区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宜昌的枢纽意义绝不是地理区位的静态描述,其在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结合部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枢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立体交通网‚宜昌在湖北“西进门户”与中部崛起中成为重要支点‚国家赋予其“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的使命‚且连续四次当选全国文明城市‚使其在生态与经济平衡中成为标杆。
经济结构转型堪称教科书,传统化工产业依靠水电优势慢慢变身绿色精细化工,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宁德时代邦普,楚能新能源等龙头项目纷纷落户‚新能源电池产能位居全国前列,在产业分布上‚东部搞高端制造‚西部搞生态旅游‚“东产西旅”,经济总量近年稳占湖北第二,是中部非省会城市的第一名。
宜昌交通网络正在经历历史性升级:长江公路大桥扩容成双向八车道,城西南津关长江大桥用“一跨过江”减少生态影响,双桥联动打通“东产西旅”交通脉络,沿江高铁、呼南高铁等4条铁路同步建设,宜昌北站建成之后会成为“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枢纽,三峡国际机场开通东南亚航线,翻坝码头和锚地工程完善水陆中转体系,形成“水铁公空”立体化物流网络。
宜昌拥有三峡大学、 像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湖北三峡航空学院这类高校,在学科专业和产业需求的联系方面有着明显的学术和行业的长处,三峡大学靠水利电力学科作为支撑,为全国水电行业输送了很多技术人才,湖北三峡航空学院按照本地航空产业的需求,着重提升航空制造以及航空物流这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成了促进产业升级的智力支持机构和新动力提供来源机构。
宜昌是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有多个国家级AAAAA景区,三峡大坝、葛洲坝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清江画廊的山水、屈原故里的楚文化、三峡人家的巴风楚韵,是文化景观的交集;柴埠溪峡谷、五峰原始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正在形成“银色大坝、绿色宜昌”城市特色。
宜昌的崛起并非只是简单地复制武汉的规模扩大方式,规模上未必等量,但在战略话语权表达上却达到了等量,曾经的“工程配套城市”正把三峡工程的红利转化为持续的竞争力,或许能对一个关键问题给出答案:非省会城市怎样突破资源限制,答案或许就蕴含在宜昌一次次跨江造桥、产业转型和生态保持之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