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徐明辉(愚翁)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追寻历史足迹、缅怀先烈忠魂,8月8日,我们一行驱车前往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区,专程探访“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在斑驳的历史遗存中,重温那段山河泣血的抗争岁月。
清晨9时,车辆从驻地出发,一路穿越呼伦贝尔草原的辽阔腹地,历经六个多小时的奔波,终于在下午3时许抵达要塞遗址。景区门票标价50元,因我已年过八旬,凭有效证件得以免费入园——这份“特殊待遇”,更让我深感今日安宁来之不易,当以敬畏之心回望历史。
检票口右侧,一面厚重的石墙静静矗立,汉、蒙两种文字镌刻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十四个黑体大字,在阳光下格外庄重,仿佛在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这里的过往;墙体一侧陈列的绿色实体坦克,锈迹斑斑却依旧透着当年的凌厉,无声地还原着烽火岁月的残酷。步入检票口,广场中央的雕塑瞬间攫住目光:凹凸不平的石座上,三名士兵身姿挺拔,一手举刺刀、一手握步枪,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那姿态里满是抵御侵略的决绝,让人仿佛能听见当年他们冲锋的呐喊。广场右侧的草地上,退役的飞机、坦克、大炮整齐排列,这些历经战火的“钢铁战士”,如今成了最直观的历史教材,默默讲述着中、俄、蒙三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热血故事。
沿着广场前行,“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的牌匾映入眼帘——黑底金字的设计简洁肃穆,左侧悬挂着两块铭牌:一块是国务院授予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另一块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的“海拉尔日军工事遗址”(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右侧则挂着4块不同层级的教育基地牌匾,每一块都承载着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使命。
推开博物馆大门,大厅正前方,一面鲜红的党旗熠熠生辉,党旗中央矗立着一座翻开的“石书”雕塑:左页上方刻着“勿”、右页上方刻着“忘”,两个大红字醒目刺眼,下方分别标注着“1931”与“1945”——这两个年份,一头连着“九一八事变”的国耻,一头系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浓缩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浴血抗争的艰辛。“石书”左上方,金黄的党徽熠熠生辉,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凝聚起的磅礴力量;“石书”下方,一顶锈迹斑斑的钢盔、一把带豁口的大砍刀、一副磨损的马鞍静静陈列,这些带着战火痕迹的实物,仿佛还残留着战士的体温,将那段烽火岁月的苦难与坚韧,直直地送到参观者眼前。
博物馆左前方的展厅,以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为核心载体,通过文字、图片、实物与场景复原,完整呈现了海拉尔及呼伦贝尔地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从日军的侵略野心到三国人民的联合反抗,从要塞工事的残酷修建到劳工的血泪牺牲,每一段史料都在揭露法西斯的残暴罪行,每一个细节都在歌颂中、俄、蒙三国人民跨越国界的国际主义精神。展厅的结束语格外醒目:“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世界和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奋图强,建设和谐的新世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警示。
回溯历史,日本的侵略野心早有预谋。1927年夏,日本政府召开东方会议,公然确立“先占领中国东北、内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此后,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精心策划、扩充军备、制造舆论,一步步完成武装侵略的准备,并于1931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数月,东北大片国土沦陷,在关东军的刺刀之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东北人民从此陷入水深火热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的炮火,点燃了中华民族的抗日烽火。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号召,呼吁全国人民组织抗日武装,将侵略者驱逐出中国。在党的影响下,东北各界民众纷纷拿起武器,展开民族自卫斗争。1932年10月1日,东北边防军步兵第二旅旅长孙炳文中将(原文“苏炳文”为笔误,此处修正)在海拉尔召开万人军民大会,正式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高举抗日旗帜,通电中外、誓师抗日——这场被称为“海满抗战”的斗争,不仅打响了呼伦贝尔地区抗日的第一枪,更拉开了中、俄、蒙三国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诗序幕。
为实现“北上进攻苏联”的野心,日军侵占东北后,将“伪满洲国”打造成侵略基地,在中苏、中蒙边境修建了17处军事要塞。其中,海拉尔要塞是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兵力最多、武器最强、地下工事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更是整个边境军事工事的指挥中心。据史料记载,该遗址总面积达21平方公里,目前已开放区域为3平方公里;地下工事深度17至21米,已勘测的工事总面积超1万平方米,地下通道长达4000多米,大小房间50余间,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坚固异常。工事内部功能完备,指挥部、医院、电讯室、厨房、宿舍、射击孔、掩体、通风孔一应俱全,完全能满足战时生活与作战需求,因此被苏联战地记者称为“地下城市”。
我们参观的6号洞口位于河南台阵地西北部,需沿着88级台阶与三段平台向下行走,才能抵达洞底主干通道——每级台阶长1.2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整个斜面深度17.6米。据悉,原洞口在战火中被炸毁,如今的铁门是后期修复时安装的,成为参观者进出地下工事的通道。
走进地下工事,潮湿的空气里仿佛还弥漫着当年的苦难气息。展区内陈列的大量实物令人心绪难平:生锈的武器、磨损的工具,无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而玻璃柜中静静摆放的中国劳工遗骨,更是让每一位参观者触目惊心——这些遗骨的主人,都是被日军用“招工”的谎言从东北、河北、山东等地诱骗或强抓来的贫苦农民,他们以为能寻得一条生路,却不料踏入了人间地狱。在要塞修建期间,劳工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无论严寒酷暑,每天都要在日军的皮鞭下从事十几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累死、病死、饿死、被打死的人不计其数。他们的尸体被日军用汽车拉到北山与敖包山之间的沙地随意掩埋,那里便是海拉尔“万人坑”的所在地。更令人发指的是,要塞工程结束后,为掩盖罪行、保守秘密,日军竟将剩余劳工分批集体枪杀或活埋,手段残忍到令人发指。
在展厅中,一张名为张玉甫的劳工照片前,所有人的脚步都被“钉”住了——他是数万名修建海拉尔要塞的劳工中,唯一一位死里逃生的幸存者。据文字介绍,当年他不堪忍受日军的虐待,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冒着生命危险爬过七道铁丝网,浑身是伤地逃出了日军的魔爪。“海拉尔要塞是用劳工的血泪和生命筑成的”,张玉甫的经历,就是这句话最鲜活、最沉痛的见证。而放眼整个东北,17处日军要塞的修建过程中,究竟有多少中国劳工惨死?又有多少个“万人坑”掩埋了他们的尸骨?这些数字至今无法完全统计,但这份深仇大恨,早已刻进中华民族的记忆里,永远不能忘记!
如今,这座用血泪筑成的要塞,已不再是侵略的工具,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重要遗产——它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呼伦贝尔市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海拉尔区独有的红色旅游资源,更是所有景点中最具历史厚重感与教育意义的存在。如今,它有了一个更具纪念意义的名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
参观结束时,夕阳正缓缓落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尽头。望着远处“万人坑”的方向,再看眼前无边无际的草原、茂密的树林,听着呼伦河滚滚的波涛,想着今日海拉尔的繁荣昌盛,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这片土地曾历经苦难,却从未被苦难打倒;那些逝去的先烈与劳工,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日的和平。此行让我更加深刻地懂得: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缅怀先烈,不是为了沉溺过往,而是为了扛起责任,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勿忘国耻,勿忘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珍爱和平,更要以史为鉴,让爱国主义的精神代代相传——这,便是我此行最大的感悟与收获。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公众号
编发:铁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