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汕头中山公园的北部最深处,藏着一栋红砖绿瓦的民国风格建筑,这里就是潮汕工夫茶文化展览馆。潮汕主要包含潮州、汕头和揭阳三个城市,在这里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人们闲坐喝茶的场景,要么三五成群,要么一人独饮,足见潮汕人对茶的喜爱。
喝茶的风俗全国都有,但最让外地人惊奇的,还得是潮汕人喝茶的杯子,小巧玲珑,十分可爱。当然,潮汕人喝茶讲究的是品,在小口的品饮中领略“一苦二甘三回味”的茶趣,解渴的功能反而被摆在了次要位置。
所谓工夫茶,就是在喝茶的每一个环节都很下工夫,第一步要从煮水开始。红泥炉是潮汕工夫茶四宝之一,因为制式特别,也被称作潮汕风炉仔。同时,烧火用的炭,和煮水用的锅,也都有讲究,而且和炒菜一样,还要把握好火候。苏东坡曾写道:“砖炉石铫行相随”,铫就是煮水的器具。潮汕人选中了砂铫,一种由当地砂泥制作的砂锅,有人称它砂锅仔,有人称它玉书碨。
茶盘家伙是潮汕地区对工夫茶具的俗称,现代人讲究效率,工夫茶具只需要炉、锅、壶、杯四样即可,这就是“四宝”。如今,人们得到开水的方式很方便,炉、锅也常被简化去,壶、杯则变得更加讲究,另外,像茶垫、茶盘、茶洗等,也越来越精致。
工夫茶饮俗地区的茶客最偏爱的茶杯是若深杯,这种杯子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杯背有“若深珍藏”四字,正宗的产地为景德镇。因其“白、薄、小、浅”,正符合工夫茶品饮所需。工夫茶还讲究四季用杯,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
工夫茶壶的采用,宜小不宜大。明末清初,宜兴出产的“逸公壶”、“孟臣罐”以小取胜,大受潮汕茶客的喜爱。
在茶叶的选择上,潮汕人也很讲究。中国茶包含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六大类,潮汕人选中的是青茶,也就是乌龙茶。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因色泽青褐如铁而著称。
乌龙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醇厚,用于工夫茶冲泡的主要有闽北武夷大红袍、闽南安溪铁观音、台湾岽顶乌龙和潮州凤凰单从。特别是凤凰单丛,生长在高山上数百年的单株茶树,有独特的天然花香和山岚韵味,为佳品中的佳品,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潮汕工夫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形成了一整套程式,人们概括出“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口诀,使工夫茶艺更加形象化。
潮汕工夫茶脱胎于明代的瀹饮法,包含器具、技艺、物料、礼仪等方面的融合。所谓瀹饮,其实就是如今用开水泡茶的方法。明初废团茶兴散茶,使得饮茶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壶泡法就是这个巨变的标识。
大约在清乾隆后,因潮汕商业发达,武夷茶和武夷泡茶法传入潮汕,品茶在潮汕落地生根并发扬光大,后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品饮程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