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中共长沙市雨花区委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播出后,持续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与广泛讨论。8月21日下午,左宗棠历史文化园(暂命名)建设研讨会在雨花区跳马镇举行,来自全国的历史学者、专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与实践经验,围绕左宗棠历史文化园的规划设计出谋划策,共同探寻左宗棠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
左宗棠是爱国民族英雄,保护好其墓葬供后人祭祀和敬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东梁教授建议,文化园设计开发应尊重历史,因地制宜开展墓园保护利用工作,充分挖掘左宗棠等湖湘名人、民族英雄的育人价值,积极传承其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白文刚认为,文化园设计要突出一墓、一园、一镇、一区的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浙江大学教授张立程表示,雨花区应整合左公墓旁的绿地,充分利用片区的社区公园,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左宗棠墓坐落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这座历经沧桑的墓园,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承载着湖湘精神的厚重历史。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雨花区文旅体局、雨花城发集团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联合多方力量,全力推进左宗棠历史文化园的建设。从墓园环境提质到考古勘探,从口述史调查到规划设计……一项项工作正让这位晚清名臣的长眠之地焕发新生。
墓园环境提质,守护英雄安息地
如今,走进左宗棠墓,拾级而上,可见左公墓掩于苍松翠柏之中,庄严肃穆。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两侧华表刻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然而,这座墓园曾因历史原因,遭到了破坏。1985年,长沙市政府对墓园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奠定了今日墓园的基础。
2024年,雨花区对墓园启动环境提质工程,针对文物保护标志、挡土墙、排水系统、植被绿化等进行了全面优化。墓园的安全隐患被一一整改,参观体验也大幅提升。如今的左宗棠墓,不仅是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更成为市民缅怀历史、感受湖湘文化的重要场所。
考古勘探与口述史,还原墓园历史风貌
为了让左宗棠墓的历史风貌更加清晰,2024年,雨花区在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完成了对左宗棠墓第一阶段的考古调勘,勘探面积达32290平方米。当时,考古调勘团队基本确定了神道的位置——左宗棠墓至杨梅河之间,呈西南至东北走向。
与此同时,雨花区组织中南大学的专家团队对左宗棠墓陆续开展了三次口述史调查,走访了墓园附近的80岁以上居民,并采访了左宗棠后人梁小进、左文龙等。通过他们的回忆,墓园曾经的布局逐渐清晰:原墓园规模宏大,墓冢、墓庐、神道等建筑一应俱全。
此外,工作人员还对跳马镇白竹村26个组进行了摸排,发现了疑似左宗棠墓构件的长麻石条、青砖、鳌鱼、石人等。这些散落的构件,未来或将成为墓园复原的重要实物证据。
大师执笔,左宗棠历史文化园蓝图初现
左宗棠墓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湖湘精神的传承。为此,雨花区规划打造左宗棠历史文化园。
经公开招投标程序,左宗棠历史文化园项目设计工作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标承担,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任设计指导。张院士是建筑界的泰斗,曾主持设计西安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黄帝陵祭祀大殿等经典作品,被誉为“新唐风”建筑的代表人物。她的团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设计技艺,为左宗棠历史文化园勾勒出宏伟蓝图。
待文化园建成后,将以“缅怀民族英雄、展示湖湘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依托自然景观,打造具有鲜明湖湘文化和爱国主义特色的教育基地。
左宗棠曾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如今,他的精神正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未来的左宗棠历史文化园,不仅是一处纪念场所,更将成为湖湘文化的新名片,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来源丨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李蕾 高兴
编辑丨吴求花 一审丨戴雨瑶
二审丨周哲文
三审丨高兴
-END-
分享
在看
留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