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当政策利好与天然资源深度碰撞,贵州漂流正以创新者之姿,激活避暑经济的一池春水,开辟出一条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新路。
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时代浪潮下,避暑经济正成为拉动内需、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贵州凭借独特地貌与宜人气候,将漂流这一传统水上项目升级为撬动全域旅游的核心支点。
新突破
场景革命重塑漂流体验维度
自然奇观与文化基因的双向赋能构成突破的核心基底。镇远县高过河景区将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转化为险滩标识,使漂流成为“行走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其“西天取经”式设计,并非简单的主题包装,而是将《西游记》的文学想象与当地“通天河”传说相嫁接,让游客在穿越急流时完成从旁观者到故事参与者的身份转变。习水县飞鱼谷景区将“地质奇观+文化叙事”的模式进一步延伸,以“西游记取经”为线索,在平缓水域设置“晒经石”互动点,在瀑布下方打造“水帘洞”光影秀,使每一段河道都成为文化解码的关键节点。
多种业态跨界融合拓展突破的边界。开阳县南江大峡谷景区依托贵开城际快铁实现“高铁+漂流”无缝衔接,将贵阳市区到景区的时间压缩至40分钟。同时,根据客群需求细分漂流段落,4.5公里休闲漂水流平缓,配备亲子互动水区;7公里激情漂设置刺激险滩,满足年轻客群。通过“轨道交通+客群细分”模式,重新定义近郊避暑的效率与体验。
安全体系智慧化转型为突破提供保障。贵州漂流将少数民族“顺水而行”的生存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构建独特的安全生态。通过“科技预警+人文守护”模式,既保留了漂流的刺激感,又筑牢了安全底线。镇远县高过河景区配备80余名既掌握国际漂流救援标准、又熟悉当地水文暗礁的护航员,其“三岗联动”(起点预警、中途监护、终点接应)机制源自苗族古河道守护传统。在此基础上,景区引入AI客流监控系统实时调整放行节奏,虚拟漂流预习系统可通过三维建模展示险滩分布,使安全措施从被动防护变为主动引导,为体验升级筑牢底线。
新成绩
价值跃迁释放经济乘数效应
市场辐射效应持续扩大,形成多层次客群矩阵。核心漂流景区接待量屡创新高,镇远县高过河景区开通直升机摆渡专线,将传统车程缩短1.5小时,项目日均接待超200人次;桐梓县水银河景区凭借1小时直达重庆的区位优势,吸引大量重庆客群,成为黔渝避暑经济圈的典型案例。客群结构呈现地域来源多元化、人口属性与需求多元化、消费能级与行为模式多元化等特征。
产业联动效应显著增强,构建漂流经济生态链。直接带动方面,漂流景区作为核心引擎,驱动周边吃、住、行等基础消费。依托高过河漂流客流,当地民宿入住率大幅提升,游客平均停留时长明显延长。间接拉动方面,漂流装备制造、山地救援培训等关联产业快速发展,贵州宸烨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依托直升机摆渡业务,衍生出“漂流+苗寨观光”空中旅游线,带动航空服务收入。更深远的是,漂流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镇远县高过河景区漂流所在的三寨村,通过发展农家乐、售卖民族手工艺品,使村民年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奠定贵州漂流IP地位。在全国漂流市场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贵州漂流以差异化特色形成强辨识度。如,兴义市马岭河峡谷景区以险峻形象吸引全国户外运动爱好者;施秉县杉木河景区“矿泉水漂流”凭借可直接饮用的河水成为生态避暑标杆;习水县飞鱼谷景区则以“酱香与浪花共舞”的独特体验形成酒旅融合的记忆点。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喀斯特地貌水资源和凉爽气候优势,“爽爽贵阳·漂流天堂”“山地公园省·漂流乐土”等形象深入人心。贵州漂流已从单一产品概念跃升为具有高辨识度、强吸引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区域旅游大IP,成为贵州夏季旅游乃至中国南方漂流市场标杆性品牌,其品牌溢价能力与市场号召力不断增强。
新思路
底层逻辑重构驱动创新裂变
客群分层精准运营是思路的核心支点。深入研究Z世代、银发族、亲子家庭、商务人士、文化爱好者等客群的核心诉求和消费习惯。针对亲子家庭,黄果树×B.Duck小黄鸭多彩漂流乐园设计“鸭鸭寻宝记”游戏,孩子在漂流中寻找隐藏玩偶可兑换研学课程,同时配备儿童专用救生衣与家庭更衣室;针对年轻群体,镇远县高过河景区推出“毕业漂流季”,设置“爱情锁”打卡点与短视频挑战赛,契合其社交传播需求;针对中老年及休闲客群,施秉县杉木河景区打造“缓漂+垂钓”组合产品,突出“矿泉水疗”养生概念。通过“千人千面”的产品设计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以实现对全客群覆盖。
文化赋能深度实践构成思路的独特亮点。贵州漂流将文化元素植入漂流全过程,在镇远县高过河景区三寨村终点,游客可参与侗族大歌对唱、土家族织锦体验;黄平县野洞河景区在溶洞漂流中融入“悬棺之谜”文化解说;凤冈县万佛峡景区通过“人漂”模式,即与当地村民同漂,让游客聆听河边人家的生活故事。这种“文化+”思路将漂流河道转化为文化传播的线性博物馆,使游客在漂流中完成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生态优先发展理念贯穿思路的始终。贵州所有漂流项目均遵循不破坏原生态的开发原则,镇远县高过河景区严格限制日接待量以保护千年古树,施秉县杉木河景区建立矿泉水漂流生态补偿机制,兴义市马岭河峡谷景区将游客产生的垃圾实行“袋袋回收”。这种生态思路不仅保障了漂流的可持续性,更转化为独特的竞争优势。在“18℃浪花里呼吸草木清香”的体验描述击中了都市人群对生态避暑的核心诉求,使贵州漂流与生态安全形成强关联认知。
新路径
全域生态构建擘画未来图景
构建昼夜全时体验链,打破时间边界。荔波县水春河景区设置星河漂流,用荧光灯带勾勒河道轮廓,配合布依族“浪哨”情歌的音频导览;开阳县南江大峡谷景区打造“星空露营+晨漂”产品,让游客在河畔帐篷中仰望星空,在晨雾漂流中遇见猕猴群。通过“日间漂流+夜间消费”模式,将游客停留时间从半日游延长至过夜游,从而带动住宿、餐饮等二次消费。
打造点线面全域联动网,突破空间限制。贵州正推动漂流景区与周边资源深度整合,镇远县高过河景区与镇远古城景区形成“漂流+古镇”经典线路,游客白天漂流,夜游青龙洞古建筑群;兴义市马岭河峡谷景区联动万峰林推出“漂流+骑行”套票;荔波县水春河景区与小七孔景区实现联票互通。在更大尺度上,“高铁+漂流”成为重要路径,景区在贵阳北站、凯里南站设置接驳点,推出高铁票抵扣漂流费活动,利用沪昆高铁、贵广高铁等线路,将客源辐射至珠三角、长三角。通过“漂流为点、交通为线、区域为面”的布局,使漂流从“孤立景点”变为全域旅游枢纽。
创新虚实营销矩阵,拓展市场渠道。线上端,贵州漂流搭建“一码游”智慧平台,整合预约、导览、分享功能,发起“我的漂流故事”UGC征集;线下端,与重庆、广州等城市开展避暑漂流推介会,在高铁站投放沉浸式广告。跨界营销方面,除黄果树景区与B.Duck的合作外,探索与运动品牌联名推出漂流装备套装,与影视剧组合作拍摄“漂流主题微电影”。通过“线上引流+线下转化”的路径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打造贵州漂流可玩可感可传播的山地旅游新场景,重塑山地避暑旅游的价值。
(作者杨春宇系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研究员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旅游产业化发展战略省创新团队负责人 作者王金凤系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5年度贵州省社科联理论创新课题(招标课题GZLCZB-2025-15)阶段性成果)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33期
编辑/陈香琳
二审/王远柏
三审/吴文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