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是一座辽中南工业城市,因为南郊有一座山峰像马鞍而得名,但近代钢铁工业让这座城市发生了改变,人们称其为“钢都”,这个称呼既有共和国工业重镇的荣耀,又有转型的艰辛,建国初期它和京津沪一同成为中央直辖城市,光芒万丈,现在却成了三线城市,身份的落差折射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起伏。
鞍山东南部为千山山脉余脉,地势明显隆起,300-600米的山峰很多,中间慢慢变成100-200米的低丘陵,西北部完全敞开,辽河、浑河、太子河等河流冲积成的平原,最低处离海平面只有几米,河流是地表水系的血脉,辽河是中国七大水系之一,带着浑河、太子河、绕阳河、大洋河等50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奔流向前,形成稠密的水网,气候方面,鞍山区性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四季界限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并存,年平均降水量从东南山区的880毫米逐渐降到西北平原的640毫米,平原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山区比这低1-2摄氏度,全年日照时长2350-2700小时。
鞍山在辽中南地区是“十字路口”般的战略区位,是沈阳经济区向辽东半岛辐射的交通咽喉,又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向内陆联动的桥头堡,南北向的辽东半岛交通动脉与东西向的交通走廊在这里交汇,距大连港约270公里,距营口港约100公里,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90公里,海陆空联动的区位优势孕育了海陆空联动的潜在格局,在国家工业版图上,鞍山曾是不可替代的战略要地,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在这里流下,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这里奠基,鞍山曾是“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即便是在产业格局多元化的今天,鞍钢的存在仍赋予其独特的符号意义,为国家的重要工业支撑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钢材。
转型阶段,鞍山经济正摆脱“一钢独大”的旧态,钢铁产业依然根深蒂固,以板材、线材、型材、管材为根基的深加工集群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菱镁产业慢慢发展成第二支柱产业,依靠全球顶尖的矿石储量和品质,渐渐构建起镁质耐火材料、镁建材等多条产业链,在装备制造方面,冶金矿山设备、柔性输变电装置、高端铸锻件等细分领域涌现出不少强企业体,多家上市公司也在这其中成长起来,地下矿产是鞍山的天然宝藏,铁矿储量很大,菱镁矿有着纯净品质,滑石矿质地细腻高档,岫岩玉更是以“中华第一玉”之名,深深镌刻在中国八千年的玉文化史册里。
鞍山的交通网络在铁路、 公路和空中通道上也达到了高效又密集的层次,铁路系统里面,长大铁路横跨辖区内部,沈大高铁,京哈铁路,盘营高铁在鞍山设有站点,鞍山站,鞍山西站,海城西站每天承载着南来北往的客流,公路层面,沈海,丹锡,京哈这三条高速公路同很多国道,省道交织在一起,以此来优化交通的可到达性,空中通道由鞍山腾鳌机场承担,已经开通了前往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南京这些枢纽城市的直达航线,让这座内陆城市同远方保持着紧密的交通联系。
教育给城市转型准备了很强的动力,三所高校在本地扎根,辽宁科技大学因工科专业出名,鞍山师范学院遵循人文教育,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重视技能培育,鞍山职教城是个更大的培训基地,这是个3平方公里的全国性职教基地,把技能培育,大学生实训,劳动力转变和继续教育集中起来,可以同时容纳十万学生在这里学习。
鞍山手握五张特色名片: “世界第一玉佛”在玉佛寺里静静躺着,整块260吨岫岩玉雕成;汤岗子温泉矿泥以“亚洲第一泥”之名在康复疗养界里名声大噪;千山以“辽东第一山”之名在地表上矗立,佛道文化共存的奇观让其成为国家5A级景区;岫岩以“中华宝玉之都”之名,从玉矿开采到玉雕艺术形成完整产业链;“钢铁之都”的工业遗产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游客走进高炉和厂房,岫岩成为全域旅游的试验田,半小时“城市旅游圈”串起清凉山、陨石坑、龙潭湾等地质奇观,满族博物馆、玉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地标。
鞍山曾经站在直辖市的高台俯瞰群城,也曾被钢铁工业的光芒照亮整个中国,现在光芒不再,顶着三线城市的名字,在转型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但地底下的矿藏、四通八达的物流、沉淀的工业文化、那股子倔强的市井气,似乎都在说明这座城市并没有完全耗尽它的潜能,转型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锤炼呢,当钢铁工业的烟火慢慢冷却,温泉却依然汩汩流淌,玉石依然温润如初,千山的云雾依然升起,你觉得鞍山的未来会回到重工业的根基上,还是会彻底转身向新经济走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