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午,阳光穿透薄薄的云层,淡淡地洒在车窗上,参观完代县的几处名胜古迹,我与表哥驱车驶向“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雁门关雄踞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中,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有着“天下九寨,雁门为首”的美誉,这是个我们向往已久的地方。
雁门,这座山名颇有来历。此山地势高峻,山口险要。是大雁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出入的门户,故曰雁门山。关以山名,于是有了雁门关
穿过雁门隧道,车子渐入雁门山域,视线透过车窗,雁门山巅那尊杨六郎塑像率先闯入眼帘。儿时翻阅《杨家将》连环画的记忆瞬间苏醒,这位抗辽英雄的形象,从纸面跃入现实,矗立山巅,似仍在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山路蜿蜒,思绪连绵,心中充满与名关相会的喜悦。
抵达景区,不出所料,车不能直抵门口,需在远处停车场驻足,而后买票、换乘景区小交通。这令人生厌的套路,倒也像是一场仪式,慢慢褪去现代生活的浮躁,为踏入历史营造氛围。排队时,身旁游客或兴奋交流,或默默眺望远处山峦,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憧憬着这座雄关的壮丽身影。
换乘的车穿梭在山间小道,两侧植被郁郁葱葱,偶尔掠过古老的烽火台遗迹,像是历史伸出的触角,轻轻勾连起过去与当下。不多时,景区大门在望,心开始加速跳动,那扇门后,是沉睡千年的惊心动魄。
一、历史浮雕,英雄群像
踏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雁门关名人壁。这堵长60余米、高约30米的浮雕石壁,宛如一部立体的历史长卷。左侧毛泽东挥手的浮雕像气势恢宏,上方“雁门关”三个草书大字,笔力雄健,那是1948年4月毛泽东途经此地时留下的手迹。
目光缓缓移动,周穆王、赵武灵王等帝王的身姿在石壁上定格,他们曾在这里留下开疆拓土、经略天下的足迹;李牧、蒙恬、卫青、霍去病、杨家将等名将的浮雕,似在重现金戈铁马、守护边关的壮烈;王昭君出塞的身影,又为雄关添了几分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李白、李贺、王昌龄等文人墨客的刻画,则让边塞诗的豪情与悲壮,在石壁间流淌。59位历史人物,以这样的方式汇聚,将雁门关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无声却有力地展现游客的面前。
名人壁对面关桥两侧,24尊杨家将花岗岩石雕整齐排列。西侧,杨业殿后的11位杨家男将,或持枪怒目,或策马欲行,不同神态与动作,精准勾勒出杨家儿郎的英勇无畏;东侧,以佘太君为首的13位杨门女将,虽为巾帼,却自有一股不让须眉的豪气,穆桂英的飒爽、柴郡主的温婉,在石雕中呼之欲出。这些四五米高的雕像,诉说着杨家将镇守边关、满门忠烈的故事。
二、古迹寻踪,岁月留痕
沿着步道前行,明月楼出现在眼前。作为雁门关城廓北口第一道门户,它是明代建筑的典型代表。砖券洞台基沉稳厚重,单层单檐歇山顶楼身古朴典雅。踏上台阶,三孔门洞豁然开朗,中间门洞两侧,身披铠甲的武士塑像威风凛凛,仿佛仍在坚守岗位。
门洞上方“雁门寨”石匾额,历经风雨,字迹虽有些斑驳,却依旧庄重。抬眼望,具有明代风格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面阔五间,飞檐斗拱,在阳光下散发着历史的光泽,让人不禁想象当年明月映照下,它的巍峨模样。
继续探寻,豹突泉(注意可不是济南的趵突泉)位于关城正北的山岗之上。“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明万历版《代州志》的记载,让这汪泉水多了几分神秘。走近细看,泉水从石间涌出,旱时不涸、涝时不溢,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曾经,它是守关将士的生命之源,周边村民也依它而生。
边贸街的出现,给历史的厚重添了几分烟火气。70多间仿明代建筑错落有致,青石板铺路,砖木结构的瓦房古朴典雅。街道两侧,雁门关地区特色手工艺制品、纪念品琳琅满目,仿佛能看到明清时期,这里作为边关贸易繁华之地的模样。
三、危楼高耸,边关锁钥
瓮城门,也称小北门。门洞上方匾额刻有雁门关三个字。两侧有著名书法家傅山所题写的一副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极言此地地理位置之重要。
北门,也就是地利门,是关城北面正门,与南侧天险门呼应,构成核心防御体系。门洞上方“地利”额匾,简洁却暗藏智慧,地势之利,向来是军事防御关键。城门上的宁边楼,原是杨六郎祠,如今变身为雁门关古代军事博物馆。踏入其中,仿佛踏入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兵器陈列、战事还原,让人直观感受古代军事智慧与边关防御的严密。
宁边楼建于地利门之上,十几米的楼高,底层面宽5间、进深4间,四周围廊设计,让其既有军事瞭望的实用,又具建筑美学的韵味。站在楼内,触摸历史的温度,想象当年杨六郎在此运筹帷幄,守关将士在此守望家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直直撞进心底。
天险门作为关城南侧之门,东西向而立,是关南第一道城门。石座砖券结构,高12米,主体明代所筑,残缺处2010年恢复。门洞上方“天险”额匾,据传“天”字为武则天所创,独特的书法韵味,为雄关添了几分传奇。门洞内明代原物青石板上,清晰的车辙印深深浅浅,那是600多年来,无数车马往来留下的痕迹,见证着雁门关的辉煌过往,也默默诉说着岁月的磨砺。
雁塔立于雁门关东城过雁峰,是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明代始建,清末被毁,2010年原址复建。方形九层砖塔,高21米,古代作为瞭望和传递军情之用,与烽火台构成传警体系。
四、雄关之上,品味和平
参观渐近尾声,我伫立于宁边楼上。凭栏远眺,巍峨的雁门山连绵起伏,长城似巨龙蜿蜒,烽火台挺拔屹立,旌旗猎猎迎风招展,瞬间顿生苍凉悲壮之感。

东汉的几句古诗不由在耳边回荡,“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思绪溯源跳跃,眼前浮现出两千年间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士兵冲锋陷阵,战马嘶鸣震天,鲜血染红土地,尸骨堆积如山。无数从中原赶来的战士,把热血与生命留在这关隘内外。家中父母盼儿归、妻子盼夫回、孩子盼父还,却往往等来的是绝望。
“一将功成万骨枯”,英雄豪杰的功名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生命消逝。战争的残酷与无奈,再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史的车轮飞驰电掣,滚滚向前。思路回到当下。我们国家繁荣、国力强大,和平稳定成为生活底色,安居乐业是日常写照。这份美好,是无数先辈承先启后、不懈奋斗的成果。落后就要挨打,曾是旧中国的惨痛经历。如今,富国强兵依旧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守护和平,才能让百姓免受战火侵扰。
身处和平年代,远离战争灾难,我们是幸运的。但幸运来之不易,更需加倍珍惜。珍惜这份和平,是对历史的敬畏,对先辈牺牲的铭记;珍惜这份和平,要明白它离不开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无数人的守护;珍惜这份和平,更要将其转化为奋进的动力,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发奋图强,戒骄戒躁,自强不息,才能保障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为世界和平作出积极的贡献。
(2025年8月22日下午,照片均为笔者拍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