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话乘凉
作者:老 敏
在酷暑难耐的夏日里,除了空调房,人们总是在寻觅一处清凉。远些的地方,早有人奔赴青海周边、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可并非人人都有远行的条件。稍近的去处,便只剩进山乘凉了。

华州太平峪 张文摄
华州南依大秦岭,县城就坐落在大山脚下,离城最近的三道峪道各有说道:少华山本是避暑绝佳地,无奈是旅游景点,不可随意进出;石堤峪同样凉爽宜人,偏偏山口是涉密管制区,寻常人更是难以靠近;太平峪近在咫尺,却因谷窄水少,曾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早已歇业,也算不上理想的乘凉处。
不知是谁先发现,少华山口的广场与大路旁,幽灵宽敞,凉风习习,竟是短暂避暑的好地方。每到傍晚六七点钟,人们便陆续赶来:或是三五好友,或是一家老小,就地铺张防潮垫,摆上两三个简易小马扎;讲究些的,会支起简易小桌,甚至摆上微型烧烤炉或茶具,配上几瓶小酒,几杯清茶,避暑的时光就此开启。
顺着峪道而来的下山风,带着丝丝凉意,让人惬意不已,连屁股下隔着防潮垫仍能感受到的阵阵烫热,也早已抛到脑后。唯一的遗憾是缺了一渠流水或一池清水,好在无水便少蚊,倒也清净。
躺在防潮垫上,面朝苍穹。天气晴好时,北斗七星、牛郎织女星在夜空闪耀,更有漂亮的流星时不时划过,给静谧的天空添了几分灵动。
这般凉爽的环境里,孩子们最是快活。有的围着大人嬉戏,有的寻着同龄伙伴自得其乐。偶尔,广场舞的音乐远远传来,更添了几分热闹。

去太平峪乘凉 张文摄
享受着习习凉风,仰望浩淼夜空,我不禁想起早年人们应对酷暑的纳凉方式。那时的夏天同样炎热,却没有如今的风扇空调。记忆中,乡下到八十年代后期甚至九十年代初才陆续有了风扇:条件好的家庭,每个房间都装吊扇;条件差些的,或许只装一个;落地扇和台扇则是后来才有的。近几年,农村条件好些的人家也装了空调,只是不算普遍。不过,农村的瓦房或窑洞,在盛夏里倒也还算凉爽。
没有风扇的日子,白天躲在大树下、河道边,或是钻进有窑洞的邻居家,都是不错的选择。可到了晚上就麻烦了,多数人会在院子或大门口铺张苇席,席地而坐,手摇蒲扇,挨过睡前那段最难熬的时光。更恼人的是农村蚊子多,稍不留意就被叮得满身包。那时没有花露水、风油精,奢侈些的,能有一小盒清凉油来缓解瘙痒,便已难得。
孩子们躺在大人身旁,听着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古经,有时是牛郎织女、天宫月宫的传说。调皮些的孩子,总爱念着那句调侃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谁想要借,等到寒冬。”在我印象里,扇子曾是农村夏天最早的“奢侈品”,后来才有了风扇,乃至空调。
小时候不怎么留意观察,却常听大人讲些趣事:谁夜里睡在地上,一伸手抓到条大蛇,吓得哭爹喊娘;谁睡到半夜遇上天降大雨,被淋成了落汤鸡;还有更惊险的,谁在别人家平房顶上睡觉,半夜失足摔下来,差点摔断小腿……
如今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许多人家早已装上空调,城里更是家家户户基本配齐,甚至每个房间都有。可人们外出避暑的习惯似乎没变——毕竟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对身体并不好。于是,走出家门纳凉成了不少人的选择。好在现在交通方便,车辆也不再稀奇。傍晚饭后,辛苦一天的人们,寻一块清凉地,享受夏日里的惬意,成了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大家也都乐在其中。
作者简介:老敏,陕西华州区人,喜欢生活,爱好文学和摄影,渭南市作协会员。
图文来源:华山文学
原文作者:老 敏
整理编辑:华山文学、华州文史荟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