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进入“处暑”时节,
但这天气还是非常热。
最近有一项户外活动,
在网络上非常火——
那就是漂流
从贵州的峡谷激流,
路程长、落差高、水流湍急、跌宕起伏,
被网友称为西游记通天河的现实版;
贵州漂流,图源网络
到浙江的躺平式漂流,
在溪流里悠哉悠哉看风景;
图源网络
漂流这项水上运动
凭借刺激与趣味兼具的特点,
迅速火遍社交平台。
然而,随着参与人数激增,
因漂流引发的意外事件也屡见报端:
有人因未穿救生衣被急流冲走,
有人因水质污染感染皮肤病,
甚至有人因操作不当导致骨折……
图源网络新闻
漂流虽爽,
但安全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漂流的健康风险需警惕
1. 户外玩水,警惕寄生虫感染
夏季高温潮湿,寄生虫活跃度显著提升。即使看似清澈的溪流,也可能藏有溶组织内阿米巴、钩端螺旋体等病原体。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收治了两名在野外玩水后出现高热、胡言乱语病症的患者,罪魁祸首是钩端螺旋体。
所以,大家在漂流期间,应全程避免直接饮用河水,即使口渴也应选择瓶装水;漂流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全身,重点清洁耳后、腋下、腹股沟等褶皱部位;若出现发热、腹泻、皮肤红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漂流史。
2. 红眼病、耳道炎找上门
水花飞溅、多人混战是漂流的常见场景,但这也为病原体传播提供了温床。
红眼病(急性结膜炎)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传播,主要症状包括眼内有异物刺激感、眼红、眼部刺痛、畏光、眼部分泌物增多。
耳道进水则可能引发外耳道炎,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
因此,在漂流时应佩戴密封性好的护目镜,防止水花入眼;使用防水耳塞,或漂流后倾斜头部单脚跳跃排出耳内积水;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泳镜等个人物品。
漂流高风险动作要避免
漂流船翻覆、撞击礁石是常见意外。每年因为漂流受伤的新闻报道都非常多,比如某游客在翻船时试图用手撑地,导致桡骨远端骨折;另一游客因未系紧安全绳,被甩出船外撞到岩石,引发腰椎压缩性骨折。
建议大家在漂流时要全程穿戴救生衣并系紧所有绑带,确保落水时浮力均匀分布;通过险滩时紧抓安全绳,身体向船体中央倾斜,避免重心偏移;翻船后保持冷静,憋气等待浮力将身体托出水面,切勿剧烈挣扎。
玩漂流女性需格外注意
女性生理结构特殊,漂流时长时间接触污水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大家在经期、孕期、产后42天内要避免漂流;玩漂流时要选择速干面料的长裤,避免穿比基尼等暴露下装的泳衣;漂流结束后立即更换干爽衣物,并用清水清洗外阴。
漂流时如何保护好自己?
保持船体平衡:通过急流时,所有人员应面向水流方向,膝盖微屈降低重心,避免突然站立或晃动。
拒绝危险动作:禁止在船上打闹、站立拍照或主动抓取岸边树枝,这些行为极易导致翻船。
注意环境变化:若发现水面漂浮物增多、水流变浑浊,可能是上游降雨引发山洪的前兆,应立即靠岸。
遵守团队指令:多人漂流时,听从领队或护漂员的指挥,统一划桨节奏,避免因动作不一致导致侧翻。
及时求助信号:若遇船体漏气、人员受伤等紧急情况,立即吹响救生衣上的求生哨,并挥舞鲜艳衣物吸引救援注意。
漂流结束后要做哪些工作?
身体清洁:用肥皂彻底清洗全身,重点清洁指甲缝、耳道等部位;女性需用流动清水冲洗外阴。
装备处理:将救生衣、头盔等装备晾晒消毒,避免霉菌滋生;检查防水袋是否破损,防止电子设备受潮。
健康监测:漂流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身体状况,若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头痛、皮肤溃烂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希望大家都能安全健康漂流,
享受清凉与欢乐!
编辑:陈佳
责编:韩晓萃
安全漂流,健康漂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