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专祠
赵公专祠位于青岩古镇南街北段东侧,祀主为赵国澍,也就是状元公赵以炯的父亲。该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1年至1874年),坐南朝北,前后三进院落。大门为石砌四柱三门牌坊式,明间门楣上嵌“赵公专祠”阴刻石额,两次间门额分别为“金汤”和“柱石”。牌坊门上的石雕精美传神,但显然不是旧物。史载,赵国澍曾“毁家筑城”,全面整修青岩城垣,以抵挡太平军的进攻。从清政府和青岩老百姓的角度说,赵国澍一心保家卫国,赞之曰“金汤”和“柱石”,确是实至名归。
盛开的山茶
从牌坊大门到门厅,是一条曲折狭窄的通道,路边的几株山茶老树正在绽放粉红色的花朵。
门厅
赵公专祠的第一进门厅,构筑在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前后有出廊,出廊栏板为砖砌花墙,门前擎檐柱上有联“畏天畏地畏百姓;多仁多德多贤良”。门厅台基前面左侧,立有一通石碑,记述了2001年修复赵公专祠的基本情况。门厅背面擎檐柱上也有一副对联“居乡能浮望四民讲武勤耕安梓里;立身凛君子三畏达材成德喜佳儿”,在语意上与正面的对联遥相呼应。
第二进前厅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前有出廊,门楣上高悬“功著枌榆”匾额。“枌榆”原指白榆树,后来因汉高祖刘邦在故乡丰县所在的里社名为枌榆,词义逐渐变为代指帝王的故乡,进而演变为故乡的代名词。门前檐柱和大门两侧各有一副对联,檐柱上的为“大仁大义召还国澍成故典;唯教唯经铸得陈门显辉煌”,门联为“义毓二贤长邵书礼;名传千代永耀家邑”。
第三进后厅为整座祠堂规格最高的建筑,面阔三间,重檐硬山顶,前有出廊。檐柱联为“一案惊天传史话;千秋正本待今评”,门联为“山川含清淑磅礴之气;人物有倜傥风流之情”,门匾为“正本清源”。
前后厅及两厢均被辟为展室,除展示赵国澍事迹外,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从青岩堡到青岩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平刚先生的事迹、红军在青岩狮子山阻击国民党军战斗等内容。平刚为青岩本地人,20岁考取秀才,同盟会首批会员;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众议院秘书长、孙中山护法军政府秘书、贵州镇宁县、赤水县县长。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曾计划火烧贵阳,被平刚等人力阻。青岩狮子山阻击战,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逼完贵阳逼昆明”,调动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从战略被动向战略主动转化的重要战斗之一。
从展览中我们了解到,赵国澍是个文武兼备的乡绅,曾多次率青岩民团随官军围剿太平军,因功被委任为青岩镇团务总理,也就是地方团练事务的负责人,享受三品按察使的待遇。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端午节,青岩百姓与为非作歹的天主教教民发生冲突,赵国澍奉贵州提督田兴恕之命将几个有劣迹的教徒处死,是为“青岩教案”。历史教科书上对这起教案是这样评价的:“‘青岩教案’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起教案,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爱国主义斗争。”教案发生后,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将田兴恕远调新疆,赵国澍则被要求戴罪立功,最终于清咸丰十三年(1863年)战死在镇压灯花教起义的战场上。清政府追封赵国澍为太常寺卿,赏骑都尉世职,国史馆立传,并允建赵公专祠。
展览中关于赵国澍事迹的文字表述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将太平军击溃”等,都不符合国编中国现代史的标准表述。有游客在展板上留言“所有解释立场有问题”,应该是一种正确呼声。一个地方对本地名人稍有溢美,无可厚非,但相关言语一定要与主流表述相一致,一些关键性词语,至少也应该选用中性词,譬如,“将太平军击退”,或是“将太平军击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