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是我们滇南游的最后一站。十多天的奔波,跋山涉水,每个人多少都有点疲惫,但心底里却暗暗期盼,这座作为行程压轴的古城,能不负众人期待。
上午从芒市出发,一个小时后途经保山龙陵县的亚洲第一斜拉钢索桥,腾冲就到了。未曾想,此后短短数天的旅程,我们几乎一直沿着徐霞客当年的足迹,好像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行装甫卸,大家即前往国家5A级旅游景区火山热海。腾冲素以温泉而著名。时届初冬,游客极多,导游表示将带我们错峰而行。踏入景区,热气扑面而来,80余处汽泉、温泉群星罗棋布,四处蒸腾的白雾,宛若人间仙境。世界上有温泉的地方很多,但像腾冲火山热海这样面积之广、泉眼之多、疗效之好的温泉景区,实属罕见。
我们首先来到声名显赫的“大滚锅”。池广约10平方米,深约1.5米,水温最高可达98℃,四周随处可见卖热泉煮蛋的摊贩。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笔下的大滚锅是:“一池大四五亩,中洼如釜,从下沸腾,作滚涌之状,而势更厉。其色浑白,喷若发机,声如吼虎。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发,如浓烟卷雾。”然而眼前所见的大滚锅,直径不过5—6米,热泉喷涌的高度也仅30厘米。这变化或许是大自然的沧海桑田,但多少也折射出徐霞客的时代局限。那时还缺乏科学测量的工具,只能以文学的笔触描绘,精确度肯定是不够的。
导游说,如果要看景区的全部泉眼,需要步行登山。大家商量了一下,答案是选择直接去浴谷泡温泉,先避开大客流,享受温泉带给旅人的惬意。当我们在硫磺玫瑰温泉的水中舒展筋骨时,忽然悟到,这是我们与古人共享来自大地的馈赠,实在是太难得了。直到大家的额头沁出汗珠,才心满意足地离开浴谷坐电瓶车下山。此时,大巴运来的游客早已摩肩接踵。
夜晚,一场《梦幻腾冲》的景观演出,将这座城市万年的火山温泉、千年的古道边关、百年的珠宝商城、七十年的浴血奋斗,尽数以歌舞的姿态展现在眼前,为我们的腾冲之旅补上了浓墨重彩的文化篇章。
和顺古镇是云南的著名侨乡,也是此行的重点。翌日,冬日暖阳,蓝天白云,和顺古镇沐浴在和煦的霞光中。这座云南的著名侨乡,600多年以来,中原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西洋文化,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也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徐霞客笔下的“河上屯”,俨然已成今日西南边陲的“小苏杭”。
《徐霞客游记》中对和顺古镇(时称河顺)的记载,笔墨多聚焦于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河顺在腾越州东南,去州治三十里。其地东至保山百二十里,南至龙陵百二十里,西至怒江百里,北至腾越四十里。”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则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古镇被一条小河环绕,两座石拱桥跨越其上,老桥建于明嘉靖初年,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桥下水清见底,鱼鸭畅游,河畔群峰翠绿,如同画中仙境,被誉为“决胜小苏杭”。
进入古镇,第一眼看到的漂亮建筑就是和顺图书馆。“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这是大家直观的第一印象。这座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1924年由爱国华侨集资兴办,典型的传统院落,前置花园,精美素雅,藏书万余册,尤以古籍珍本善本最为珍贵。本乡举人张砺书写的“和顺图书馆”匾额高悬。建馆十周年之际,又建成一幢五开间中西合璧式主馆和中门一座,举行了隆重的馆庆,名人学者胡适、王云五、熊庆来、龚自知、李根源、李曰垓等纷纷题词。历史翻到20世纪80年代初,廖承志又为本馆题写匾额。今天,人们还能见到建馆60周年庆典时钱伟长、顾廷龙、周谷城、楚图南等名人学者的题词。
毗邻和顺图书馆的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同样也承载着当地厚重的文化,建筑精美,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供奉着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明。
和顺古镇保存着不少宗族祠堂,如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规模宏大,内有民国元老谭延恺、李根源题写的楹联。和顺李氏家族曾诞生了李曰垓、艾思奇(李生萱)父子等一批文化名人。李曰垓是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元老,曾任云南都督蔡锷的秘书长。讨伐袁世凯称帝的《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笔端。章太炎称其为“天南一支笔”。
下一站就要去北海湿地公园了,此处也是徐霞客足迹所到之处。为提升旅行的文化质量,行前特地做功课,阅读《滇游日记》中相关记述:“下二里,望见澄波汇山麓,余以为即上干峨清海子矣。海子大可千亩,中皆芜草青青,下如草浮结而成者,亦有溪流贯其间第不能起。”徐霞客笔下的海子就是湿地。这段文字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北海湿地的广阔和奇特的自然景观。
景区由青海和北海两个毗邻的湿地组成。我们到的是北海,四面环山,属于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态系统,也是大盈江的源头活水。水面上大部分覆盖着厚达一米的草排,成为大片漂浮在水面的陆地,生长着茂盛的北海兰、苇席草、茭菰草、漂草和许多叫不出名的杂草野花,犹如湖面铺满了五彩缤纷的巨型花毯,真是造物主神奇的画笔所致。
离开湿地,时间尚早,足以让我们赶去中国唯一的城市瀑布景区叠水河瀑布公园。发源于腾冲东北部的大盈江,携沿途众多水系流经此处,突然从46米高的断层崖跌下深潭,然后继续奔涌向前。于是,河水仿佛被叠为数折,形成壮观的叠水河瀑布。
此时夕阳西坠,边走边拍,但见瀑布飞泻,水汽蒸腾,距水口数十步,有一座双悬壁式结构的石桥。桥下飞流奔涌,日光斜射,偶现五彩虹霓。然而,徐霞客笔下“水分三派飞腾:中阔丈五;左骈崖齐涌者,阔四尺;右嵌崖分趋者,阔尺五。盖中如帘,左如布,右如柱,势极雄壮”的景象,似乎并未见到。经询问当地人,获悉近年来因上游水电站扩建,分水较多,叠水河流量明显减少,故美景不再,令人不禁感慨。
行程的最后一日,是火山地质公园。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誉的腾冲,位于横断山系的高峰贡山西侧,是我国西南最典型的第四纪火山。因地处欧亚大陆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活动剧烈,地震十分频繁。地震发生时,炽热的岩溶喷出地表,待地震停止,岩溶迅速冷却,就形成一座座形状独特的火山。腾冲县城西北10多公里的马站村附近,黑空山、大空山等火山群自北向南呈一字形排列,间距均在1000米左右,现为国家级火山风景名胜区。
腾冲属于我国最著名的火山密集区之一,腾冲火山群最后一次喷发疑似1609年。景区内97座休眠期火山形态各异,22座火山口保存完整,火山类型非常多样,包括穹状火山、截顶圆锥状火山、盾状火山和低平马尔式火山等自然景观,形成了“十山九无头”的地貌特征。
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九》中,对腾冲火山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有着细致描写,例如火山山顶的石头颜色赭赤,质地轻浮,形状如同蜂房,有些石头大到可以合抱,但用两根手指就能轻松提起。他还观察到火山群中的多种生态景象,例如“巨松错立,高影深阴,午日俱碧”等,形象描绘了他亲眼目睹的腾冲火山群自然生态景观。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字记载,是我们研究明清小冰期火山活动的重要佐证。
入园后走右侧道路,一路上见到的都是火山熔岩形成的渣状气孔状玄武岩石块,还有柱状节理(当地人称之为神柱),都是稀奇古怪的罕见形状。一刻钟就到了小空山。我沿木栈道先去火山口走了一圈,从各个角度拍了些照片。这是一个平顶圆锥形火山口,直径约250米,坑深约60米,底部直径达350米,坑底还保留着熔岩湖原始的表面,但已被野蛮生长的杂草所覆盖。小空山形成的原因,科学的说法是受南北向隐伏断裂控制,喷发时岩浆挥发的成分不多,因而没能堆积成更高的锥形山体。
远眺大空山。山脚下是热气球升空点。现代地质学已逐步解开这里“十山九无头”的谜题。当游客坐着热气球掠过火山群时,俯瞰的不只是这里独特的地貌奇观,更是人类认知维度跃升的轨迹——徐霞客当年用脚步丈量的“万仞”,终于化作今天等高线上的精确数字。
在火山口附近,人们还可以发现徐霞客特地写到过的一些灰、红、黑等不同颜色的火山石。这种火山石的比重很轻,人称“浮石”,只手即可轻松举起很大一块,投入水中也不会下沉。所以,“石沉大海”的常规认知,在这里有时并不灵验,足以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整整四天,一路走来,让人流连忘返的景点,几乎都有徐霞客留下的足迹。四百年前,徐霞客在《滇游日记》里用“极边第一城”为腾冲写下了注脚,如今我们风尘仆仆的足迹,正巧叠印在他匆忙而坚实的脚印上。那位布衣行者曾以“目测步量”的朴素方式,率先确立了自然主义的观察范式,摒弃了传统风水堪舆的玄学框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地理、生态资料。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当代重读《徐霞客游记》,既是对古代科学精神的一种致敬,也能为自己的旅程增添一点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温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前科学时代知识生产的复杂面向。我相信,徐霞客的竹杖芒鞋会朽烂,但他叩击大地的回声,将永远在神州山水间流转。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照片均由作者本人拍摄
作者:洪伟成
编辑:李 博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