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夏日报】
狭长的翡翠湖如同镶嵌在大磴沟区域的一面镜子,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8月6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大磴沟生态修复治理区,贺兰山连绵起伏的褶皱间,星星点点的绿令人眼前一亮。
这两年从区内外游客视频及照片中走红的翡翠湖,当天又迎来了几拨游客。
大磴沟区域曾是当地重要的煤炭开采区域之一,长达50多年的无序开采让生态环境愈发脆弱,矿山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多样性急剧下降,水土流失情况加剧,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
2017年,我区打响贺兰山清理整治攻坚战和保护修复持久战,修复受损区域40余万亩、完成治理点214个,关闭退出煤矿28家、非煤矿山61家、涉煤企业582家,退出煤炭产能约2000万吨。
8年过去,贺兰山的历史遗留生态损伤正一步步愈合。大磴沟生态修复治理区是贺兰山“受伤最重”的地方,如今甘泥沟、炭梁坡、探宝沟、驴子沟、东沟等8处治理区早已看不出当时的模样,目之所及是漫山遍野的绿。
“大磴沟片区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盖度提升很大,人类活动点的减少也让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石嘴山市自然资源局二级调研员刘红霞说,当地的岩羊数量已从以前的5000只增长到现在的4万多只。监测数据显示,在这些岩羊群体里,至少存在着5个家族。
在翡翠湖旁,还有一处黑乎乎的山壁,诉说着山体曾经受过的伤。“这是我们特意留下的‘贺兰山生态破坏警示教育点’,希望用这片黑色煤山的旧貌来警醒世人,生态环境何其重要。”刘红霞说。
2020年11月,我区批复了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并通过积极争取,将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推进贺兰山一体化保护治理。
宁夏国土整治修复中心调查评价科副科长左健扬是贺兰山伤愈的见证者之一。“像之前石炭井遗留的一些工矿遗址,当地都在尝试从最初的环境整治到如今文旅产业的转型。”左健扬说,石炭井文旅影视小镇的兴起、“石炭井号”绿皮小火车的走红、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厚积薄发、浮潜等极限运动的引入等,都是当地在恢复贺兰山生态环境的同时,借助城市转型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实地感受复绿、重生贺兰山的生动注脚。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