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夏振彬
图源 视觉中国
“给你推荐个好地方,绍兴!”“如果去江浙旅游,一定要去趟绍兴。”今年暑假,每当遇到朋友聊起假期出游的话题,我便把自己的“梦中情城”热情推荐一番。
为何是绍兴?理由可太充分了。“真江南”的名号,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签,千年的文脉、水乡的肌理、名人的光环……将这些融合到一起,便有了两个字:韵味。
城市的魅力,往往源自独特的气质、精神和品格。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于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韵味的地方。正如在绍兴,走在仓桥直街,白墙黛瓦、枕河人家、小桥乌篷、如诗如画。站在八字桥上,河中流水淙淙,岸边微风习习,你会看见在家门口乘凉的阿婆,在河边拿着黄酒棒冰的游客,在桥下写生的艺术家……古韵盎然,风情弥漫。
这种韵味,从何而来?最近,时常看到浙江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的报道。绍兴历史文化街区的变化,正是浙江文化保护工程的一个缩影,是实施“八项工程”的生动注脚。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曾来到绍兴仓桥直街,嘱咐当地对老街“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护”,强调保护工作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正是因为坚持“原汁原味”,传统风貌被精心呵护,街巷肌理被精雕细琢,原住居民自得其乐,古风古韵与烟火气息和谐共生、历史人文与都市生活融为一体。
当然,原汁原味并非原封不动、一成不变。其中既有“守”的命题,也蕴含“创”的要求。近年来,不少古街古镇被过度商业化磨平了特色的“棱角”,或因“空间活化”、业态格格不入,逐渐没了味、变了味,给人难以辨别之感。反观仓桥直街,各种非遗店、文创店、特色小吃店当街林立,千年黄酒、千年越医、千年铜雕等点缀其间,形态各异的“迅哥儿”引人合影留念——整条街既保护好“筋骨肉”,也传承着“精气神”,流淌着古朴、鲜活的绍兴气韵。
作为一个新广州人,漫步仓桥直街,不由得想起了广州的永庆坊。绍兴是越文化的发源地,广州则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二者都拥有千年文脉、深厚底蕴。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永庆坊时强调,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从原汁原味到记忆乡愁,其内核一以贯之。如今走在永庆坊,脚下是麻石路,抬头是青砖房,身旁有潮流小店,耳边粤曲悠扬,仿佛置身西关风情的博物馆。从仓桥直街到广州永庆坊、杭州清河坊,它们做对了什么?答案是得益于在“原汁原味”上细火慢炖,让流水泛着历史、石板刻着故事,让老街焕发出古老与青春交汇、厚重与灵动交融的特别韵味。
原汁原味,是特色所在、优势所在,也是吸引力、竞争力、凝聚力所在。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各类文化遗产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继续在“原汁原味”上下功夫、让“原汁原味”更鲜更浓,是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的题中之义。有一点尤为值得注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应强化“慢思维”,坚持长期主义。尤其在当前文旅热的风口中,必须对商业化保持足够的警惕,坚决摒弃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的观念。要修旧如旧,一街一策、一栋一策;有必要保障原住居民始终占据一定比例,在产业培育、业态引入上强化特色,赋予地域元素更多现代化表达,避免老街坊陆续搬离,连锁品牌扎堆涌入。保持定力、精耕细作,必能炖好老街的“原汁原味”,还能让海内外游客品出更多新滋味。
(作者为广州日报评论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