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亭又名麦饭亭、驻跸亭,是明清“南宫十景”第一景,位于邢台南宫市西丁办事处北旧城村,今为邢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典故:风亭麦饭
据《南宫县志》载,西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秀巡河北时,闻王郎兵至,急渡滹沱河至南宫,遇大风,遂引车到道旁空舍躲避,随从大将冯异抱薪,邓禹生火,刘秀对灶燎衣,冯异进麦饭,君臣共进麦饭充饥,最终躲过王郎追杀,后人为纪念此事建亭,命名为“大风亭”,亦称“麦饭亭”。

《东观汉记》卷九中记载:上闻王郎军将至,复惊去。至南宫,天大雨,上引车入道傍空舍,灶中有火,冯异抱薪,邓禹炊火,上对灶炙衣。冯异进一笥麦饭兔肩,因渡呼□河。更始三年(25)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千秋亭,在众将拥戴下即皇帝位,为表中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这段记录在《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中。为此南宫成为光武帝刘秀的转运之地。

历史轮回,千年以后的明代,燕王朱棣以一藩王之兵,抗大明王朝倾国之力,发动了燕王扫北战事。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军队“战东昌(今聊城)不利,王易服突重围还北平”(《罪惟录·太宗文皇帝记》),在“易服”败逃的路上,朱棣或许想起了避难南宫而终成帝业的汉光武。如《重修大风亭记》所云“虽偏隅僻壤,皆有云气显护,昭人耳目”,于是朱棣“取道过南宫,暂止县西关王庙(大风亭北侧)”(《南宫县志》嘉靖版),承接圣灵瑞气,躲过了一劫,一年之后朱棣登基称帝。

嘉靖二十五年,南宫知县胡延召得知曾有两朝皇帝在此驻跸,便请当朝检察御史南宫人刘濂书丹,刻立“大汉世祖皇帝驻跸碑”“大明成祖皇帝驻跸碑”两通,并建“驻跸亭”。以“昭一时云龙之盛”(光绪版《南宫县志·光武庙记》)。
清嘉庆二年知县丁履端再修“大风亭”并立“重修大风亭记”碑。现两亭已毁,但亭基尚存,并存石狮一对,碑三通,为邢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风貌:
大风亭为四角形方亭,翘沿斗拱,亭四面各有一块匾额,正面为“大风”,其它三面分别为“龙翔凤翥”“岐并微峰”“汉京圣迹”。亭北为“关王庙”,庙亭相连,松柏掩映,蔚为壮观。
民国老照片

南宫县志《大风亭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