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开捕后,宁波的滨海旅游又火了一把。
象山石浦沙塘湾,海鲜排档炊烟袅袅;北仑梅山湾,桨板竞逐、浪花飞溅……宁波海岸,生动诠释着县域滨海旅游的火爆。
“靠海吃海”的传统滨海旅游目的地,如何承接不断更新的休闲旅游消费新需求?这道考题,正摆在许多滨海县域面前。
海鲜引流,一只梭子蟹串起消费链
8月22日,邱女士下班后从杭州驱车来到象山,抵达主城区丹城时已近晚上8时,而当地许多海鲜面馆内依然座无虚席。
“这是一场梭子蟹之旅!”邱女士兴奋地告诉记者。
“周末生意最旺,尤其梭子蟹上市后,客流量比之前翻了一倍!”象山一家面馆的老板娘笑着说,一碗搭配梭子蟹的海鲜面,人均消费40元至50元,既实惠又过瘾。
像邱女士这样为了梭子蟹专程赶来象山的游客不在少数。一只梭子蟹,正从喧闹的码头一路“爬”上游客的餐桌与行程,串起一条热气腾腾的滨海消费链。
夜宵时间,梭子蟹的魅力不减反增。晚上9时半,鹤浦镇的夜排档一条街人声鼎沸。
“我们营业到凌晨0时,但晚上不到10时,梭子蟹就卖断货了。”南田海鲜大排档负责人自豪地介绍,这里的梭子蟹按只售卖,每只45元,虽比市场价略贵,但鲜甜饱满,周末生意火爆到需请临时服务员支援。
在象山,旅游旺季时,民宿、农家乐常常“一房难求”,鹤浦“屿见晴空”民宿负责人朵妈透露,她家的周末房源需提前20天预订。
象山梭子蟹作为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吸引游客的初级动力,形成了“为了一道菜,赴一座城”的消费拉动效应。仅8月5日至17日,象山全县景区客流量达135万人次,超过2024年8月份总量。
场景创新,从“走马观花”到“情绪消费”的升级
8月份,北仑梅山湾格外热闹。从中国百城桨板公开赛到宁波市滨海休闲运动会(北仑站),滨海运动吸引了众多选手参赛,也让更多游客领略到了水上运动的魅力。
北仑区梅山湾旅游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如今,不少游客被水上运动吸引而来,还深度体验沙滩休闲、特色餐饮、酒店住宿等,激发了消费活力。7月底的“浪潮嘉年华”将梅山湾旅游度假区的热度推向新高,10天的电音派对、啤酒节和美食市集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
传统滨海旅游往往局限于自然景观资源,而如今的消费者更需要沉浸式、参与式的体验。海洋运动与旅游的融合,通过打造差异化体验场景,打破了传统滨海旅游“看海、吃海鲜、游泳”的单一模式,成为提升游客滨海旅游参与度的一条重要路径。
“渔家盛宴鲜味拉满,氛围感十足,非常棒!”前不久,江苏游客肖诗贻带着家人来象山玩,预订民宿时,一看到配套推出的渔家盛宴,就立即报了名。
“我们集全县民宿主之力开办渔家盛宴,最重要的还是抱团扎堆‘做内容’,提升情绪供给能力,以宴为媒,引客留客。”象山县民宿经济促进会会长林国明介绍,此次渔家盛宴发布不到两天,160桌宴席就被抢订一空,85%以上是县外游客,其中,留宿的占75%以上。
生态构建,提升滨海文旅消费“留”量
宁海强蛟通过打造13公里的“自在宁海湾风景线”,将沿线6个村庄有机串联,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式滨海文旅格局。
在这一框架下,各村找准自身定位并发挥独特作用:峡山村以滨海风情为核心吸引力;骆家坑村凭借乡村美学空间脱颖而出;下渔村专注呈现纯粹的渔村风貌;加爵科村则通过余晖码头重塑活力。
这种整体规划、差异化运营的模式,不仅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还共同构建了一个内涵丰富、体验多元的消费生态系统,有效增强了区域文旅的整体竞争力。
一名来自上海的游客感慨道:“在宁海湾,我们不再只是路过,而是愿意住下来,慢慢品味每个村的不同味道——这种体验真的很难得。”
与此同时,象山松兰山也实现了从“打卡地”到“度假区”的转型。
2019年起,松兰山因建设“亚帆配套工程”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需要,不断完善景点及配套项目。松兰山旅游产品格局从昔日散客“匆匆一瞥”,升级为“游沙滩、逛步道、坐帆船、品咖啡”的沉浸式停留体验。
文旅生态的持续优化,撬动了滨海消费的“长尾效应”,今年8月5日至17日,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吸引游客超27万人次。
“宁波各地沿海村镇,抓住梭子蟹商机,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教授何镇飚说。
何镇飚认为,消费者的需求被激发,这种休闲式、中短途的旅游越来越具有辐射性,沉浸式体验变得更加具有情绪价值。数字化、互联网服务是目前滨海文旅紧缺的,通过“小红书”等平台预订滨海餐饮服务和特色旅游,是一场“看不见”的服务升级,也带来了消费升级。
他建议,从业者应进一步强化品牌共建、业态融合和服务提升,持续释放滨海休闲消费的市场潜力。地方政府应开展有组织的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运用科学手段,抓准自身定位,从而实现地方文化品牌和文旅产业经营的双向驱动。
何晴、孙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