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化镇域内,11条主要河道纵横交错,而其中最负盛名、对这片土地意义最为深远的,当属昌化溪。它不仅是镇域内流域面积最大的河道,更承载着昌化千年的历史文脉与生态生机,那句“十湖千溪美杭城,南屏紫溪靓昌化。一江清水送钱塘,南屏紫溪护昌城”的赞誉,便是对它最好的写照。
昌化溪,古名紫溪,这一雅致的名字背后有着动人的由来。《水经注》曾记载:“紫溪水出县西百丈山,即潜山。山水东南流,中道加水有紫色磐石,石长百余丈,望之如朝霞,故名为紫溪。”作为分水江主源,它全长106.9公里,其中临安境内段就有93公里,流域面积达1376.7平方公里。它发源于安徽省绩溪县笔架山,一路蜿蜒向东,流经临安区多个乡镇后,最终与天目溪相拥,共同汇成了分水江。
而在昌化镇域内,昌化溪全长10.8公里,具有典型的山溪性特征,河道平均坡降8.6‰,这也让它自带“急性子”——洪水时常暴涨暴落。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文人墨客对它的青睐。北宋大文豪苏轼就曾与它结下不解之缘,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巡行昌化县,在双溪馆(今昌化镇境内)写下《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诗中“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双溪汇流、山涧清幽的绝美景致;“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又将昌化溪畔的田园风光娓娓道来。
近年来,为了守护好这湾碧水,昌化镇以“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为重要抓手,持续推进美丽河道建设。治理过程中,“还水于自然” 的理念贯穿始终,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原貌,秉持“宜弯则弯”的原则,保留其自然形态,让河道与山川、峡谷相拥,勾勒出时而雄壮巍峨、时而飘逸婉转的多样景致,浅滩、湿地更是随处可见。
生态,本就是河道的灵魂。其中,4.8公里的自然河道,就像一个 “生命驿站”,为鸟类、水生、两栖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同时,自然河道的保留也维持了河道的自净能力,让昌化溪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态活力,最终呈现出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 的动人景象。
经过多年的精心建设和治理,昌化溪段早已蜕变成一条水体洁净、环境整洁、景观优美、韵味独特、生态良好的美丽河道,2020年,成功获评省级美丽河湖,如今,水质更是全年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如今的昌化溪,既是守护一方平安的 “母亲河”,也是承载千年文脉的“文化河”,更是带动镇域发展的 “经济河”。这条流淌千年的紫溪,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如果你也向往这湾碧水、这份诗意,不妨趁着好时节,漫步溪畔,听流水潺潺,看两岸风光,感受这条千年紫溪独有的魅力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