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岩青莲记
车轮碾过最后一段蜿蜒山路,在青莲山腰的停车场停下时,晨雾还没完全散去。推开车门,一股混着松针与湿润泥土的凉风气息便涌了上来,比空调风更沁人心脾——朋友笑着拍我肩膀,“走,石阶路不算陡,咱们慢慢爬。”

山径果然是规整的青石板铺就,被常年的脚步磨得泛着温润的光,两侧丛生的灌木挂着晨露,风一吹就簌簌落在衣领上,凉丝丝的。没走多久,前方树丛间忽然漏出一角飞檐,朱红色的檐角翘向雾蒙蒙的天空,朋友指了指:“到青莲寺了。”

寺不大,就藏在半山的窝坳里,像被群山轻轻环抱着。推开虚掩的木门,院内几株老桂树的叶子绿得发亮,香炉里飘着几缕细烟,不呛人,只带着淡淡的檀香。一位僧人正坐在阶前扫地,见我们来,只颔首一笑,继续挥动扫帚,竹帚划过青石板的“沙沙”声,竟与远处的鸟鸣凑成了奇妙的韵律。这里还有一段关于明末遗臣李秉中隐居青莲,开启教化梅辽子弟的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故事。正殿里的佛像披着薄纱般的晨光,我和朋友没敢多扰,只在殿外的石凳上坐了片刻。檐角的铜铃偶尔响一声,雾从院墙外的山谷里漫进来,绕着桂树转了圈,又悄悄飘走——那一刻忽然觉得,连呼吸都该轻些,生怕惊散了这满院的静。

歇了一会儿再往上爬,石阶渐渐陡了些,汗水浸湿了后背,却越爬越精神。等终于踏上山顶的观景平台时,两人都忍不住“哇”了一声——雾不知何时散了大半,远处的城乡像铺在山脚下的画卷,街道纵横,房屋错落,偶尔有汽车的鸣笛声传来,却被山间的风滤得轻轻的,一点不觉得喧嚣。山顶的风更凉,裹着山林深处的草木香,拂过发烫的脸颊,瞬间驱散了疲惫。

我站立往下望,青莲寺早已隐在半山的绿意里,只偶尔能看见一点朱红的檐角。朋友递来一瓶水,笑着说:“你看这山,底下是城的烟火,中间是寺的清净,顶上是天的开阔,咱们这一路爬上来,倒像把日子里的烦扰也慢慢卸了。”我忽然懂了他的意思——方才在寺里的静,是心的落脚;此刻在山顶的开阔,是眼的舒展。风掠过耳际,带着云的软,带着山的沉,连远处的云絮都走得慢了,仿佛也在陪我们看这城乡与山峦的和谐。

直到夕阳西斜,我们才慢慢下山。回头望时,青莲山被染成了暖金色,山腰的寺庙、山间的石阶、山顶的风,还有和朋友并肩攀爬时的笑声,都揉进了这暮色里。原来有些风景,从来不是远远看着就够的——要踩着青石板的温度,闻过寺里的檀香,吹过山顶的风,才算真的读懂了它的好。

这一趟青莲山之行,爬的是山,更是一段慢下来的时光。下山时脚步轻快,心里却装着满满的静与暖,像把山间的绿意、寺里的檀香,都悄悄藏进了日子里。
(白春明 2025.8.25)
























(图片来自网络好友致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