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俞敏洪将内蒙古之行的最后一站定在额济纳时,许多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是这里?
答案或许藏在王维的《使至塞上》里——“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片土地,曾是汉唐边塞诗的地理坐标,也是居延汉简记载的军事前哨。额济纳,在历史变迁中始终作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前沿,将灿烂的中华文明带到中亚,传到欧洲。
黑城遗址的断壁残垣,见证着古城千百年来的文明交会、市井繁华,也记录着马可·波罗笔下商旅“预备四十日粮”的丝路传奇。这座连接草原与沙漠的咽喉要冲,曾是草原丝路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要驿站。

而今,曾干涸的居延海重获新生,碧波荡漾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意重现。这片水域的生态复苏,与居延汉简共同诉说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故事。俞敏洪的到访,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叩问——额济纳,何以成为祖国边陲文旅融合发展城镇的代表?

诗意的坐标:边塞文化的千年回响
额济纳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构成了中华边塞诗的地理坐标系。从王维的“属国过居延”到杜甫的“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诗人们用笔墨为这片土地赋予了永恒的文化生命。当俞敏洪在此驻足,用英文朗诵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让大漠诗情跨越语言的藩篱,向世界诉说额济纳的千年诗意。
今天,当游客站在黑城遗址远眺无垠戈壁,或是在居延海畔等待落日,他们触摸的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绵延千年的诗意传承。当现代旅人的足迹印上这片被诗意浸润的土地,他们开启的不仅是一场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一次与文明基因的深度对话。
时空的枢纽:从丝路驿站到文旅新支点
历史上的额济纳,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关键驿站,而今天,它正成为西北文旅环线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随着G7京新高速贯通、航天研学旅游如火如荼的开展,额济纳不再只是地图边缘的地名。它串联起敦煌、嘉峪关、张掖丹霞,形成一条“大西北文旅黄金走廊”。俞敏洪此行,不仅是对额济纳的倾情推介,更暗合了新时代边疆旅游的升级逻辑——从“打卡式观光”转向“深度文化体验”。

数据显示,2024年10月1日至10月12日,额济纳旗总旅游人次超136万,同比增加9.83%。国庆假期文旅总收入为37312.54万元,同比增加4.05%;额济纳旗各景区共入园20.31万人,同比2023年增长4.07%,其中研学游、摄影游、文化探访占比显著提升。当越来越多的旅行者不再满足于“10分钟拍照”,而是追问“黑水城为何衰落?”“居延汉简写了什么?”,额济纳的文旅价值便从风景升维至文明对话。
精神的高地:探索、坚韧与历史并重
额济纳的魅力更在于它汇聚了多重精神符号。东风航天城,记录着中国航天事业“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广袤戈壁中的胡杨林,诠释着生命最顽强的姿态;而地下沉睡的居延汉简,则保存着汉代边疆治理的智慧结晶。

这里既是“丝绸之路”的见证者,也是“航天之路”的起点站,更是“生态之路”的实践场。三种时空维度在此交织,让额济纳成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绝佳样本。当现代旅人漫步在这片土地,他们开启的不仅是一次地理探索,更是一场与历史的精神对话。

俞敏洪的额济纳之行,只是一个开始。当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转向“内容驱动”,边疆地区正凭借其不可替代的文化IP重获话语权。额济纳的启示在于:真正的文旅升级,是唤醒沉睡的文明记忆。在这片诗意栖居的土地上,每一位到访者都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文明的对话者。正如王维的诗句穿越千年仍在此回荡,今天的额济纳,正在续写边塞文化的新篇章。
编辑:刘星
校对:魏莉
校审:赵勇强 宋淑河
终审:刘兆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