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韩城新闻】
晨曦微露,韩城古城的南门渐渐苏醒。澽水河潺潺流淌,如同一条碧绿缎带,轻轻环绕着这座千年古城。横跨河面的毓秀桥(俗称南桥)在朝阳中露出庄严身影,十孔石拱倒映水中,仿佛时光隧道,连接着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与今天。
漫步毓秀桥,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之上。毓秀桥由时任贵州巡抚的刘荫枢(韩城市潭马村人)捐资修建。桥长180米,高6米,宽4.5米,全部用花岗石条砌筑。桥墩呈梭形分流河水,每个桥孔的穹顶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西迎东送着澽水河百载流水。桥面呈弓状,石缝间嵌铁锭加固,见证着清代造桥工艺的精湛。
毓秀桥堪称露天的石雕艺术博物馆。桥两旁为石栏,护栏石柱用瓜、鼓等造型,雕刻粗放无一雷同。桥上望柱东有101个,西有99个,桥两端的四尊石人坐像头戴坡形风雨帽,须发卷曲,体貌特征酷似蒙古人,据考证可能是元代雕刻作品,修桥时从别处移来。这些石雕历经三百余年风雨,部分虽已风化,但大多保存完好。
桥南矗立着一座木牌坊,三间四柱三楼,内侧两柱有精雕细琢的夹杆石。牌坊正中悬挂匾额,上书“示我周行”四个金色行书大字,出自《诗经·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之句。寓意“人们待我很友善,指示大道让我行”。这座牌坊据《重修县南石桥碑》记载,为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始建石桥时所建。
如今,毓秀桥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古桥西侧另建一座现代化新桥,形成古新二桥并驾齐驱的独特景观。
站在新桥上眺望毓秀桥,十孔联拱依然气势不凡。桥下的澽水河已被打造为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优美。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洒在古桥上,青石板上仿佛重现昔日商旅往来、车马匆匆的景象。
融媒记者丨赵婷
本期编辑丨韦玮
责任编辑丨赵静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