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京蒙协作“旅游倍增计划”实施以来,京蒙两地依托核心市场与资源禀赋,双向赋能。北京通过客源流量与品牌效应激活内蒙古的文化资本与生态资产,内蒙古则依托特色资源与民生改善反哺北京的消费能级提升。这不仅扩大了两地旅游经济规模,更是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将“生产—生活—生态”进行耦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实现了民生改善、生态屏障功能强化与文化资本增值的多重价值,使北疆旅游成为京蒙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与实证样本。
从文化融合到文化共创,京蒙文旅协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京蒙文旅协作仍需实现从文化适应到文化共生的范式转型,使京韵与蒙风建构为共享文化符号。
从产品联名到品牌共生,建构国民化的北疆文化IP。北疆文化IP辨识度高、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但也存在文化资本转化困境。具体表现为设计创新指数偏低、符号再生产能力不足。建议构建北疆文化IP资源库,通过搭建北京与内蒙古文旅双主体治理架构,实施老字号与民族企业协同创新计划,建立“京蒙文创联合实验室”,开发文化元素融合度高的国民级产品,并设置动态评估机制。
从长途观光到短途文化沉浸,让内蒙古成为首都文化腹地的功能转型区。建议构建“京蒙文化走廊”,实施交通基建,开通文化旅游专列、高铁站文化服务中心、文创体验站点等公共文化空间站。
从数字漫游到虚拟文化共生,优化京韵蒙风的年轻化传播路径。构建京蒙数字文旅平台,整合北京的云游故宫与内蒙古的云游草原资源,开发线上文化互动功能。比如,用VR技术让故宫的九龙壁与内蒙古的银碗对话,讲解龙纹与云纹的文化关联。推出京剧与长调线上合唱活动,用户可选择京剧唱腔或长调唱腔,合成京韵蒙风的歌曲,并分享至社交平台。同时,推广数字文化直播,邀请北京的故宫讲解员与内蒙古的北疆文化传承人联合直播,讲解京韵蒙风的文化故事。
从文化互构到文化认同的演进,促进京蒙文化资本的双向流动。北京用文化运营激活内蒙古的文化资源,内蒙古用文化场景反哺北京的文化消费,形成文化再生产的闭环系统。过去看到了流量增长、结构升级和民生增收,但更重要的是,京韵蒙风正在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
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京蒙文旅协作应实现文化接触、文化互构、文化认同的三阶跃迁。从“核心—边缘”模式转向多节点网络模式,形成文化共同体的共享空间。当京韵与蒙风真正融入彼此的生活,文化消费变成文化认同,京蒙文旅协作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共兴、经济共富、生态共护的终极目标。这也正是京韵蒙风共织文旅新章的深层意义。(作者:吴银玲 系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刘晓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