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北京的街巷时,我又踏进了海淀新辰里新开业的人文考古书店。推开门的瞬间,油墨混着旧书特有的纸张气息扑面而来,暖黄的灯光把书架照得透亮,每一格都码得整整齐齐,像是在守护着一段段沉睡的历史。
“我认识你,我给你拍的视频点了赞!”正整理图书的店主看到我,笑着说。
我愣了愣,马上想起上次离开书店前,随手拍了段视频发在自媒体上,有位叫“洪霞”的网友点了赞,留言"感谢支持",我想,一定就是她!但她居然能认出我,“您给我点的赞我也得谢谢你!”
随后我们聊起来。她指尖划过身旁一排深蓝色封皮的考古报告,说:“好多人觉得我们店专做考古太窄了,其实窄有窄的好处。你看这些书,不是市面上常见的畅销书,都是出版社印量少的专业著作,甚至有绝版的田野报告,但只要是真正需要的人,总能找到这里来。” 她顿了顿,眼里闪着光,“昨天刚有五位日本学者专程来来访书,走的时候握着我的手说,在北京能有这样的书店,太难得。”
我忽然想起以前在新闻里看的采访,她说开这家店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给真正热爱人文考古的人留个 “据点”—— 这话此刻听来,比镜头里更实在。她聊起这些年的坚持,说最难的时候房租涨了三次,有人劝她兼卖些文创或畅销书,她却摇摇头:“要是为了活下去丢了专业,那这家店就没意义了。”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她话里的重量:这不就像攀珠穆朗玛峰的人吗?明知路险,却偏要朝着那片风雪去;也像鲁迅先生笔下的 “过客”,不管前方是什么,只知道要往前走。她们守的从来不是一家书店,而是文化的根脉啊。
聊得热络时,被一位店员拿着一本书把她叫走了。而我则朝着考古报告区走去。一排排书架从膝盖高顶到天花板,每本书的书脊上都贴着手写标签,标注着遗址名称和年代。我蹲下来一本本找,指尖划过 “良渚”“二里头”“石峁” 的字样,心里满是期待 —— 梁王城是老家邳州的遗址,我曾经去过考古现象,看着工作人员用小刷子细细清理泥土里的陶片,远处的运河水静静流着,那一刻仿佛能摸到先民生活的温度。
“找到了!” 当那本深蓝色封皮、印着 “梁王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史前卷)” 的书出现在眼前时,我几乎是屏住了呼吸。抽出来抱在怀里,厚厚的一本,纸页带着刚拆封的挺括,分量压在胳膊上,却觉得比任何礼物都亲切。其实我并不是来买书的,我只想好奇在这家全国闻名的唯一的一家专业考古书店里,能否发现老家邳州的考古书籍 ——作为北漂带娃的邳州游子, 就像寻找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也像他乡遇故知。
我抱着书走到窗边,借着灯光拍了段视频。镜头里,书的封皮在暖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我对着镜头絮絮叨叨说着找到书的激动,还有梁王城现场的壮观,忽然觉得自己像极了西天取经的唐僧,历经 “寻找” 的波折,终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 “真经”。视频刚发出去没两分钟,手机就震了一下 —— 是条评论:“居然在京城遇到邳州老乡!我也超喜欢梁王城的!”
离开书店,怀里依然留着拥抱那本考古报告的温暖。新搬迁来到新辰里的人文考古书店,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热闹的客流,却用最纯粹的专业和最真诚的热情,为那些“文史寻根者”点亮了一盏灯,在小众的领域里熠熠亮着,照亮了文化传承的路,与那深藏在书页里的人文星光相映相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