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八景纵横谈
熊福亮
八景之说,由来已久。有人说是起源于北宋的文人画家宋迪。宋迪考中进士后官拜度支员外郎。此公擅画山水,其生平最为得意之作,有八幅画,取材于湘江中下游到洞庭湖一带的自然风物,分别题名为: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市晚钟、渔村落照,后有好事者命名为“潇湘八景”。
也有人说起源更早一些,应为南北朝时期,南朝由齐入梁的沈约。沈约从政,兼有史名、文名和诗名。他在扬州东阳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区)太守任上,公务之余,怡情山水。因在郡城东南濒临婺江一带,选址鸠工,盖起一座元(或曰玄)畅楼。闲暇时,与当地士子登楼远眺,目纵神驰之际,欣然状景抒怀。后以不同视点从中遴选八首,题于楼内粉壁,依次为: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士人视为绝唱,干脆称其楼为“八咏楼”。
由此可见,八景之说,出自于文人之口,滥觞于南北朝或北宋,鼎盛于明清,多为一地(政区或地域)自然人文景观或名胜遗迹,是中华古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潼关虽是兵家要隘,明清亦为屯卫之地,但潼关文人也不能免俗,亦有八景之数。具体敲定时间已不可考,首见于明代诗人林云翰《咏潼关八景》诗,潼关文人、退休进士杨端本编纂《潼关卫志》时录入。
细加品味,其选景的角度与眼光,可圈可点。
首为“雄关虎踞”,说的是潼关古城东门,敌楼高耸,形如卧虎,当道而踞,依山傍水,万夫莫逾,颇具“雄视中天障帝京”的雄伟气势。次为“禁沟龙湫”,说的是潼关古城南门三里外有条南北走向的天险深谷,名曰禁沟,谷中植被丰茂,泉涌成溪,至沟口石门关,河床陡跌,湍流直下,白练悬空,天籁之声,犹如伏龙低吟,是文人雅士郊游的胜地。
三为“谯楼晚照”,说的是潼关古城西门谯楼百尺,危栏斜阳,登楼远眺,看到归鸿点点,落雁翩翩,鹜霞齐飞,水天一色的壮美情景;或是漫步城下,欣赏夕照中高大巍峨的谯楼,飞檐重楼,溢彩流金,景象尤为壮观。四为“道观神钟”,说的是潼关古城东部麒麟山上道观里的悬钟:钟亭系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潼关卫兵备副使张维新所建;钟系河东(今山西省)杨氏所铸,原有雌雄两口,黄河泛滥,波拥雌钟到潼关搁浅,张副使让人悬于亭内。扣之,“宫商递变,律吕相生,声扬远闻”(李天畿《麟麟山钟亭序》)。道观在麒麟山巅,“百杵敲残天未曙,千门响彻梦初回”,让人产生羽化飞升的幻觉。
五为“中条雪案”,说的是麒麟山对岸的中条山,犹如一条案几,横陈在潼关古城之北。大雪漫天之时,中条侧眠,如案履雪;雪后初霁之时,云蒸霞蔚,银光四射,游者恍惚置身琼瑶仙境。六为“秦岭云屏”,说的是潼关古城之南的秦岭东西横亘如屏,晴岚起伏间,白云片片,烟村处处,踏歌漫步,让人顿生田园怡情。七为“风陵晓渡”,说的是潼关古城北门对面的风陵渡,车舟早发:岸上人喧马闹,冠盖如云;河中千帆竞渡,百棹击流,忙碌中尽显繁华景象。八为“黄河春涨”,说的是阳春三月,夹岸桃花盛开,杨柳如烟,空中白鸥翻飞,遮天蔽日;黄河上下,冰消凌解,河水骤涨,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气象异常雄浑。
(此文摘自2018年《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潼关故事》征文汇编)
来源:方志潼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