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乔显佳
2025年第十届沂蒙山小调音乐会日前已在沂蒙山天蒙旅游区圆满落幕,本届节会活动延续了经典民歌与文旅融合的传统。作为国内旅游目的地一个备受瞩目的“音乐地标”,临沂当地如何借助“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实现品牌的进一步提升,让节会制造的短期火爆向着全年火爆迈进,齐鲁壹点记者近日采访到全程参与组织该节会的当事人。
十届节会带来“鲇鱼效应”
据悉,沂蒙山天蒙旅游区首次举办该节会要追溯至2016年,迄今满十年。期间,具体名称或办会形式也有过调整,但“沂蒙山小调音乐节”的品牌名称和年度举办机制趋于稳定,并逐步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放眼全省,如此连办十届的“旅游+音乐”节会不多。
接受采访的沂蒙山天蒙旅游区副总经理吴朋涛用三个词概括第十届节会:有序、热烈、创新。他介绍,为办好会,他们建立起一个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从安保、交通疏导、服务到应急处理,都做得比较到位。整个节会期间,虽然观众较多,但秩序井然,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效果超出预期。
令吴朋涛感触特别深的是,本次活动远远超出一座景区的范围,所在地临沂市和费县,提供的是全方位、无死角支持和匹配,是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本届音乐会主会场在天蒙山脚下,为维护秩序,费县当地不仅协调派出所、森林消防等力量,还组织志愿者参与,形成全民参与、共享的阵势;费县文旅局则大力协助组织乐队参与小调音乐会。同时为全国各地来听歌的游客提供尽量周到的服务。
第十届沂蒙山小调音乐会显示出一定的全国范儿——它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除了山东16市倾力参加,还有河北、浙江、江西、重庆、贵州、陕西6省(直辖市)省级文化艺术馆一齐添薪。参加的省外城市达到10座。这些外省、市代表队的参加产生“鲶鱼效应”,给沂蒙山小调音乐会本身带来了巨大的、积极的冲击。
吴朋涛介绍,节会规模的提升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接待标准、演出衔接、不同团队的需求协调等,都要求承办方必须更专业、更细致。众多省、市代表队的参加,直接带来节目内容的多元化,具有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形式与山东居民最熟悉的沂蒙山小调同台竞技、交流,让舞台更加丰富多彩,有效避免了审美疲劳。
第十届沂蒙山小调音乐会的专业水准也明显提高。出现专业院团与高水平民间艺术家同台竞技的情景,让彼此都有耳目一新之感。作为地主方,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积极姿态应对,在各方面精益求精。特别是,外省市代表队组团参加这次民歌盛会,让组织者和观众都有了“打开视野和格局”之感,意味着沂蒙山小调音乐会不只是本地人的“自娱自乐”,晋升为一个区域性,甚至全国性民间音乐交流平台。这种跨地域的文化碰撞,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经典民歌,如何让年轻人爱听
一提到沂蒙山小调,很多人心头就会不由自主地响起那旋律,有的人还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几句。问题是,作为当下文旅产业消费主力军,音乐等艺术消费生力军,广大年轻人接受度如何?
办会之余,吴朋涛一直在思考,他认为,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键是做好“新”与“旧”的融合。
首先得进行内容方面的破壁,即,不能一提小调,让年轻人感觉是“老古董”。可以尝试跨界融合,比如引入电子音乐、摇滚、说唱等新潮音乐形式,进行混搭创作,推出“沂蒙山小调remix版”;或者与一些知名度高的国潮品牌、动漫、游戏做联动,推出主题产品,让小调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场景中。
观众的体验升级同样重要,今后的音乐节会不能只“听”,还要有沉浸式体验。比如,在时下的沂蒙山天蒙旅游区,新推出大型行进式、沉浸式实景互动演艺《唱着小调游天蒙》,就是基于小调故事创作的实景演艺,直接增加了观众体验。
就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而言,拥有景观实体的“主体吸引物”固然重要,基于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打造的“软地标”,同样可起到辨识度强,品牌属性突出等作用,且更具有穿透力、感染力。沂蒙山小调要想持续唱响,更加深入人心,就需要深挖小调背后的历史、人物和情感故事,通过公众喜欢的短视频、纪录片、动漫等形式,持续地、有节奏地讲给世人听,体现出音乐“软地标”的厚度、温度。切忌为办会而办会,办完一届就偃旗息鼓,而是要把它打造成一个四季不断的IP,一个永不爽约的约定维护好,具体到景区,需将好听的音乐与春赏花,夏戏水,秋丰收,冬冰雪有机结合,让游客始终保持热度。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第十届沂蒙山小调音乐会还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旅+音乐”实践,所产生的,不是简单的“1+1”,而是“化学反应”!
本次节会,音乐如同“药引子”,它吸引了流量,聚集了人气,而真正产生消费和留下口碑的,则是“文旅”这个主体。即,游客因为音乐而来,但最终消费的却是当地的山水、美食、民宿和非遗产品,甚至醇厚民风。这场“文旅+”背后,绝非一个“音乐”那么简单。
在沂蒙山小调音乐会“药引子”之下,加入体育,依托山地资源,可每年举办登山节等户外赛事活动;加入康养,可结合项目进一步推动康养、休闲类度假产品的焕新。吴朋涛认为,“文旅+”的核心,是用文化赋能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最终让我们的文旅产业更有内涵、更有魅力,也更有竞争力。
采访最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办节很重要,但比办节更重要的是景区日常的功夫:包括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意识、点燃文化自信、打响自身品牌。还包括自觉让音乐节的热度转化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让“节时火爆”变成“全年常红”,这是音乐会留下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