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徐益丰
2025年初秋,我随知名作家金东“蝶”变采风团,来到金华市区与义乌市之间的“金扁担”区位。抬眼是草木葱茏、生机漫溢;低头见湖光粼粼、水色含情。这片如今漾着诗意的土地,有个雅致的名字——金漪湖。
看,这里有花香拂面的自然诗意;望,这里有科创平台奔涌的澎湃动能;瞧,这里有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正伴着风的韵律徐徐铺展。
一
初秋的风掠过金漪湖的低丘缓坡,总在红石岩上留下细碎回响。赭红色岩层裸露在日光下,宛如大地袒露的筋骨,带着南方丘陵特有的倔强。“荒草地”“红石头”“散了水”“荆棘路”,这是金东人两年多前对这片土地的印象。这里原是羊尖山、王里源、上横畈等三座水库与零散湖区的所在,闭塞的水环境与脆弱的生态,曾是制约此地发展的沉重枷锁。荒山水库的褶皱里藏着被遗忘的角落,堤坝爬满青苔,岸边马尾松在风中摇曳着稀疏枝叶,偶有白鹭掠过水面,翅膀划破的寂静能漫过整个慵懒的午后。住在这儿的人,既困于交通的闭塞,也愁于土地产出的微薄。
改变、转型、突破。2022年以来,金东人以生态修复为颜料,以环境改善为画笔,在一湖之上挥毫书写答卷。在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建设中,以金漪湖为核心的27.77平方公里土地上,除了房建、道路等基础设施,更铺展着水域整治、生态修复及环境提升的大文章。人们将三座原本互不相连的水库串联起来,新增水域面积,治理河道,新建水库渠系,织就“库库连通、多源互补”的现代水网体系,水质也从原来的Ⅳ类跃升至Ⅲ类。如今的金漪湖,丘陵、河流、田野连绵相生,多个湖区形成稀缺的湖链生态优势,山、水、平台交融一体,正成为产、城、人、景相依的新空间。
我初次踏上这片土地,是在暮春一个清晨。沿着“一环三横四纵”的路网驶入湖区,车轮碾过柏油路面的沙沙声里,能听见远处工地传来隐约声响——那是“金漪集”的建设者们在调试玻璃幕墙角度,要让每一块玻璃都恰好接住午后三点的阳光。道路两旁的原生植物缀着露水,建设单位的工程师指着一丛岩生花告诉我:“这些都是连土球移栽的,我们给每棵树都建立了身份档案。”档案记录细致到惊人:哪株马尾松何时移栽,哪片红石岩的苔藓群落需每周三次湿度监测,甚至石滩花溪里的鹅卵石,都标注着原始方位坐标。
在金漪湖的生态实验室,我见到了那套被称为“自然魔法师”的循环系统。水下,石墨烯光催化网泛着幽蓝微光,像一张无形的筛,将水中杂质转化为微生物的养分;生态湿地碳汇监测系统的显示屏上,二氧化碳浓度曲线正随芦苇呼吸轻轻起伏;云蝶中心屋顶,光伏板铺展成阵列,收集的阳光正悄悄转化为无人驾驶小巴的动力。工程师笑着说:“我们不过是帮大自然搭了个舞台,真正的主角是光、氧气和这些看不见的微生物。”
而今,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时,金漪湖水面便泛起碎金般的波光。无人机从高空俯瞰,7平方公里的水域组团恰似一只展翅金蝶——环湖绿道是蝶翼边缘的金边,云蝶中心的玻璃穹顶是蝶首的复眼,秋枫港的水廊则是舒展的翅脉。这只金蝶栖于浙中平原腹地,翅膀轻扇间,便将生态的清辉与科创的光芒播撒向整个金义新区。
站在栖凤桥石拱上眺望,能看见松果乐园里奔跑的孩子扬起衣角,像极了当年荒山上掠过的白鸟。那些被保留的6434亩绿地、水域与农林,此刻正以最舒展的姿态铺展在天地间。60%的原生态占比从不是冰冷数字,是风穿松林的簌簌声,是青蛙在稻田的合唱调,是萤火虫夏夜沿湖岸划出的银亮弧线。
昔日“荒草地”早已变身人景两相宜的新天地,晴翠丘、秋枫港、启明谷、湖心岛、研学湾、望湖堤、金漪云蝶中心等九大景观,相互映衬又各具风情,一条16.8千米的绿意步道将它们串成珠链,让这里成了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恍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满是诗情画意。周边人感触最深:“这里风景好,孩子也有得玩,太适合周末出游了。”市民的真切评价,就藏在那阵阵清亮的嬉笑声里。
二
金漪湖的水是有记忆的。它记得自己曾是分散在丘陵间的荒山水库,彼此隔绝如散落的珍珠;记得第一台挖掘机驶来时,履带压过枯草的声响;更记得那些被打通的堤坝、被疏浚的河道,如何让它们终得相拥。
水域整治工程的档案里,藏着一段“水脉重构”的故事。设计团队用三个月走遍区域内每一条溪流,在地图上标注出73处暗河出口、24片季节性湿地。“最棘手的是红石岩的透水问题,”水利工程师老陈指着三维地质图,图上红色区块如毛细血管密布,“这些岩层的裂隙能让水一夜之间消失大半。”他们最终想出的办法,是在岩层表面铺设特殊防渗膜,膜上覆盖30厘米厚的原生土壤,种上当地的狗牙根和结缕草——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像海绵般锁住水分,又不破坏岩层自然肌理。
水库扩容改造时,工人们特意保留了三座旧堤坝的残垣。如今它们成了“记忆之堤”,爬满薜荔和何首乌,堤脚水洼里总能看见成群蝌蚪。“我们在堤坝砖石缝里发现过青蛙卵,”老陈语气里满是骄傲,“现在每到繁殖季,这里的蛙鸣能盖过工地噪声。”
雨水花园是孩子们的最爱。那些昔日洼地被设计成层层叠叠的浅滩,下雨时,雨水顺着缓坡漫过菖蒲、汇入芦苇荡,最后流进主湖区。水文监测仪显示,这个系统能让雨水下渗率提高47%。有次我遇见一群写生的学生,他们正对着雨后的花园作画。画板上,水珠从鸢尾花瓣滚落,在青石板上晕开的痕迹,与远处云蝶中心玻璃幕墙反射的天光,恰好连成一条银线。
金漪湖的生态系统像一架精密天平,水是保持平衡的砝码。在生态湿地观测站,研究员小李给我看了一组对比数据:改造前,这片水域透明度仅60厘米,溶解氧含量不足3毫克/升;现在,透明度达2.3米,溶解氧稳定在8毫克/升以上。“秘诀就在这些沉水植物和微生物的配合。”他指着水下摄像机传回的画面,狐尾藻叶片间,成群鳑鲏鱼穿梭游弋,它们的排泄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养分,而沉水植物又能吸收这些养分,抑制藻类生长。
石墨烯光催化网是这个系统的“隐形卫士”。这些黑色网状物铺设湖底,在光照下能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你看这片水域的水色,”小李指着网区与非网区的分界线,“这边更清,因为污染物被分解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直接参与植物光合作用。”
碳汇监测系统的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记录着这片湿地的呼吸。每年春季,芦苇抽新芽时,碳汇量会以每天0.3吨的速度增长;到了秋季,落叶腐烂虽会让碳释放量短暂上升,但总体仍保持着每年2300吨的净碳吸收。“这些数据会实时传输到市里的生态平台,”小李说,“金漪湖正在成为浙中地区生态碳汇的标杆。”最动人的是水鸟的回归。去年冬天,观测站第一次拍到越冬的小天鹅,共17只,它们在秋枫港水面结伴游弋,翅膀划过的波纹与岸边红叶相映成趣。林业站工作人员说,现在湖区记录到的鸟类已有132种,比改造前增加了58种。
有次清晨我去拍摄日出,恰遇一群白鹭从湖心岛起飞,它们掠过水面时,翅膀带起的水珠在晨光中折射出彩虹。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什么叫“水天一色”。
三
蓝色的无人驾驶小巴在环湖公路上穿行,像一道划破绿林的闪电。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AI乘务员“湖宝”的虚拟形象在屏幕上微笑:“前方即将到达晴翠丘站,下车的乘客请准备。”车外的传感器正以毫秒级速度捕捉着路边每一株灌木、每一块岩石,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再精准反馈到车辆控制系统。
“轻舟智航”的工程师小张告诉我,这条7公里的环湖线路,是目前国内最复杂的自动驾驶测试场景之一。“你看那段红石岩路段,”他指着车窗外陡峭的岩壁,“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岩石反光率就会变化,这对传感器是很大的考验。”他们花了六个月采集数据,让算法学会区分岩壁阴影和路面障碍物。如今,即便遇上暴雨天气,小巴的制动反应也能比人类司机快0.8秒。
在云蝶中心的地下实验室,我见到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大脑”。一排排服务器闪烁着指示灯,屏幕上实时显示着7辆小巴的位置、速度和周边环境。“这里就像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塔,”小张操作着控制台,“但我们的调度精度能达到厘米级。”有次突发情况,一只山羊闯入路面,系统在0.3秒内就让最近的小巴减速,同时通知了巡逻人员,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乘客感到颠簸。
更令人惊叹的是“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环湖公路每一段路面都埋有传感器,能感知温度、湿度和路面平整度;路灯杆上的5G基站则像哨兵,时刻传递着周边环境信息。“车辆不仅靠自己‘看’,还能通过道路和云端‘听’和‘想’,”小张说,“比如前方两公里处有积水,系统会提前让所有车辆减速,同时规划绕行路线。”
“金漪集”是金漪湖面向未来扬起的产业出征风帆。其坐落于金漪湖北部,“金漪集”的建筑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远远望去,真像一排排扬起的风帆。走进其中一栋,扑面而来的是实验室特有的气息——混合着酒精、塑料和某种未知化学物质的味道。在这里,十几个研发团队正进行着从机器人到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的各种研究。
机器人研发区里,一个带着机械臂的机器人正在组装另一个小型机器人。工程师小李笑着说:“它们正在‘生孩子’呢。”这个团队专注于农业机器人研发,最新成果是一台能识别病虫害的无人机,“它能通过叶片颜色变化判断作物是否生病,准确率比人工高30%。”实验室墙上挂着金漪湖的卫星地图,上面标注着无人机的测试路线。
智能驾驶研发中心与“轻舟智航”有密切合作,他们正在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算法。“我们的算法能像人类司机一样‘思考’,”负责人赵工说,“比如看到路边有孩子,它会提前减速,而不是等到监测到障碍物才反应。”他们的测试车每天都会在环湖公路上跑上百圈,收集不同天气、不同时段的数据,“金漪湖的环境太适合测试了,有城市道路,有乡村路段,还有湖边的特殊地形。
”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巨大的电池测试设备。“我们在测试电池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工程师小陈说,“金漪湖的夏天和冬天温差很大,正好可以模拟不同的气候条件。”实验室屋顶安装了光伏板,产生的电力直接用于设备运行,“我们自己的研发也要践行绿色理念嘛。”
2025年6月,金东区首个“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项目——“有怡科技”入驻金漪湖。董事长刘轶的选址逻辑很清晰:“金漪湖片区独一无二的生态基底与产城融合环境,是我们选择这里的决定性因素。这‘绿’,为我们业务发展和产业链提升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沃土。
”生态修复牵引的“绿线”,正精准串起新兴产业“金线”。企业的选择,是对金漪湖“生态即优势、绿色即竞争力”战略的生动印证。如今的金漪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态势蓬勃。零跑汽车落子于此,新能源及其上下游全产业链加速推进;在信创领域,龙芯智慧产业园构建自主生态,园区内4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完整链条……
四
“金漪湖·青年之家”的人才公寓坐落在湖边一片竹林里,外墙爬满常春藤,远远望去像一栋从地里生长出来的房子。走进公寓,共享厨房飘来番茄炒蛋的香味,休闲书吧里有人安静看书,党建中心里几个年轻人正在讨论活动方案。
95后程序员小林是最早入住的居民之一。他在“轻舟智航”工作,每天步行十分钟就能到公司。“我最喜欢公寓的共享厨房,”他笑着说:“周末的时候,我们几个同事会一起做饭,有人来自四川,有人来自广东,能吃到各地的家常菜。”他的房间窗户正对着湖面,“每天早上被鸟叫醒,晚上看着湖灯入睡,这种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休闲书吧,我遇见了正在写论文的研究生小王。她在金漪集的一个实验室实习,研究方向是生态经济学。“书吧里的书很多都是关于生态和科技的,正好符合我的研究方向,”她说,“有时候写累了,就去湖边走一走,灵感很快就来了。”书吧角落有一个旧书架,上面摆满了居民们捐赠的书,“这是我们的‘漂流书架’,每个人都可以带一本书来,换走另一本。”
党建中心里,几个年轻人正在策划一场环保主题活动。“我们想组织大家去湖边捡垃圾,顺便做个生态调查,”组织者小张说,“住在金漪湖,就想为这里的环境做点什么。”墙上的照片记录着他们过去的活动:植树节去种树,端午节在湖边包粽子,中秋节组织赏月晚会。“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因为金漪湖走到了一起。”
三月的金漪湖,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花香。万人马拉松起点,金漪云蝶中心前的广场上,挤满了穿着各色运动服的跑者。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推着婴儿车的父母,还有坐着轮椅的残疾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发令枪响的那一刻,人群像潮水般涌向赛道。我跟着大部队跑了一段,身旁是一位来自上海的跑者老李。“我是专门来参加这场马拉松的,”他气喘吁吁地说,“听说赛道很美,果然名不虚传。”我们跑过晴翠丘时,岩丘花园的花香扑面而来;经过秋枫港时,红叶水廊在阳光下像一条红色绸带;踏上栖凤桥时,能看见石拱在水中的倒影随水波轻轻晃动。
在补给站,我遇见了正在给跑者递水的志愿者小陈。她是附近大学的学生,周末经常来金漪湖做志愿者。“能为这么多跑者服务,我觉得很有意义,”她说,“很多跑者都会问我金漪湖的故事,我就给他们讲这里的生态修复,讲这里的科技创新。”补给站的桌子上,放着用可降解材料做的水杯,“我们要做到零废弃,不能给金漪湖留下一点垃圾。”
秋天的金漪湖像一幅油画。秋枫港的枫叶红了,远远望去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湖边的银杏树叶黄了,风吹过,叶子像蝴蝶一样飘落。环湖绿道上,散步的人们穿着轻便的外套,享受着秋日的暖阳。
生态向好,产业向绿,创新向前。羊尖山的红岩层曾见证贫瘠过往,而今托举起一个绿意盎然的未来——生态“底色”越纯正,发展“成色”才越足!当每一寸修复的土地都成为创新土壤与人才乐土,“点绿成金”便不再是理念,而是金漪湖每日书写的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