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看重庆】(第206期)
图文|寻常
近日,备受争议的重庆哈儿山似乎迎来了大结局。
寻常在哈儿山对面(哈儿山已经进不去了)的下浩老街看到,整座哈儿山已被绿色的网罩遮起来了,形成了一座壮观的“绿山”,仿佛一个大型行为艺术或大地艺术的现场。
重庆哈儿山现状。©寻常
而在半个月前,寻常从下浩老街拍了一张哈儿山的照片,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拆除中的哈儿山。©寻常
看到没有,当时已经在拆除了,而官方发布的通告是“停业整治”。
哈儿山被封闭的现场。©寻常
停业整顿通告。©寻常
而现在,那处曾经人山人海的网红打卡地仿佛已经被打包封存了,那些一直嚷嚷着说要“还我绿水青山”人们的愿望被另一种方式实现了。
这个结局,你有没有想到,意不意外?
哈儿山为何会走到今天?
其实,哈儿山走到今天,似乎命运已是注定的,寻常就来说说看。
哈儿山发展之初就存在四个大的硬伤。
一是生态破坏。
由于哈儿山原来是一片树木茂盛的山头,当年寻常晚上在那里拍渝中夜景时,都还能感受到背后树林森森的凉意,结果现在树林全被砍光了,剩个光秃秃的山头,层层的房屋堆叠而上,倒也壮观,被戏称为“渝达拉宫”。但如果遇到一次大的暴雨或泥石流之类,这里的泥土松软,泥水俱下,搭在上面的这些积木房子处境堪忧。要是出了人命事故,管理方脱不了责任。
曾经的哈儿山,被戏称为“渝达拉宫”。©寻常
二是安全隐患。
人们经常诟病的经营商家乱拉乱搭的线路、缺乏基本的消防设施、排污系统不完善这些倒在其次,最大的硬伤其实是整座山头都在高压线下面。山头上那个巨大的高压电塔仿佛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按照国家相关法规,高压电线下面是严禁搭建房屋,进行商业经营的,这一点几乎是致命的。
哈儿山顶的高压线塔。©寻常
三是经营乱象。
哈儿山之所以得名,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宰客。例如一壶老鹰茶88元,双人落日观景围炉煮茶216元,甚至一盘瓜子都要88元。重庆本地人嘲笑那儿是“坑外哈”的地方,甚至编出打油诗来调侃:“哈儿山,哈儿果,哈儿树下你和我!哈儿茶摊哈儿坐,一坡全是哈儿货。”
四是土地性质问题。
此地原为国有林地,村民自行开发改变了用途,将其变成商业用途,也就是说,在这里修的房子都是违建,这是最大的争议点。试想一下,如果今后都可以先上车后买票,国家法规的权威何在?政府的颜面何在?
想到这几点,也就不难理解哈儿山最终被拆掉的命运了。
未来还有“翻盘”的可能吗?
现在是哈儿山的最终结局吗?
未必。
首先,虽然大家调侃这里是“哈儿山”,但反过来想,哈儿山也存在一两年了,还是有这么多的“哈儿”前赴后继地去游玩,去消费,说明这里是有需求的。按照结果导向推论,存在即是合理。有人愿意消费,有人提供服务,作为管理方,只需要提供一个合规的平台,然后收税即可。
曾经的哈儿山,茶摊云集。©寻常
其次,这里的位置还是相当优越的,风景独好,交通便利。何况,在当前大的经济环境下,多一个网红旅游消费点对于带动当地经济还是很有好处的。
曾经在哈儿山上拍婚纱的新人。©寻常
至于,哈儿山今后还有没有改命的机会,就要看政府的想法了,是简单地一拆了之,以绝后患?还是顺势而为,规范引导?
如果是后者,就必须要有大力度的重新规划,比如改变土地性质,移迁高压线塔,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招商引资等等。
哈儿山依然有机会华丽转身,涅槃重生。
曾经人山人海的哈儿山茶摊。©寻常
所以,哈儿山到底是不是走到“终章”?还是只是“翻篇”?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END-
欢迎评论、点赞、转发。
更多精彩图文请关注“寻常观”。
版权声明:
本平台所发图文均为原创(特别注明的除外),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