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二座深圳”,如今已超越广州,未来将撼动一线城市格局,这座城市就是重庆市,重庆,简称“渝”,别称山城、江城,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金融、科创、航运中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其立体城市和复合型城市结构引人注目,重庆既是工业重镇,也有大农业、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局面,主城区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处,形成三面环水的半岛,城市建筑沿山而立,层层叠叠,被称作“8D魔幻之都”。重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巴国的都城,宋光宗因“双重喜庆”赐名,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抗战期间曾是中华民国陪都,成为大后方的政治经济中心,1997年恢复直辖市地位后逐渐成为长江上游的开放高地。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陕西相邻,总面积约八万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为主,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坝等兼有,长江从西向东穿境而过,流程达六百多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上百条支流一起切割出密布的峡谷群,造就了壮美的长江三峡景观,喀斯特地貌发育,有天坑、溶洞、地缝等地质景观,如武隆天生三桥、后坪天坑,城市中心区海拔落差大,山环水绕,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冬春多雾,素有“火炉”“雾都”之称。
重庆的区位价值是“黄金联结点”功能的发挥:既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又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营中心,向东,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连通华中与长三角;向西,中欧班列(渝新欧)直达欧洲;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连通东盟,实现“10日达”;向北,铁路网络连通陕西与甘肃,在“四向通达”的格局中,重庆是全国唯一一个集水、陆、空、生产服务、商贸服务“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是内陆与全球市场的“联结点”。
国家赋予重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功能定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重庆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产业协同、交通一体化,打造“1小时经济圈”;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强化生态屏障功能,保障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依托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打造跨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中心,重庆还要承担国家战略腹地的核心承载功能,发挥粮食安全、能源储备、国防军工等“备份功能”,增强国家经济韧性。
重庆逐步形成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包含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全链条‚智能终端产量全球前列;汽车产业新能源、智能化‚问界、阿维塔等领先品牌‚产业链配套率提升‚数字经济与服务业并重‚软件产业规模全国前列‚跨境电商交易额增加‚经济结构上‚重庆融合传统工业基地厚重与新兴科创产业活力‚内陆开放型经济标杆。
重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包含了水路、陆路以及空运这些多维通道,在水运层面,长江航道可以通航万吨级货轮,港口吞吐量位于长江上游前列;铁路系统依托中欧班列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这两条骨干路线,从而连通欧亚地区与东盟地区,江北国际机场设立了二百余个飞往全球城市方向的航班线路,并且货邮吞吐量在全国内名列前茅,市内的交通以桥都闻名,跨江大桥与穿山隧道交织成一个立体路网,辅之以索道、轨道交通等等这种类型,破解山地地形所形成的局限,果园港首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铁水空多式联运模式,进而做到“一单制”跨区互认,明显削减物流支出。
重庆有七十余所高等院校,以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为中心,形成科研教育集群,重庆大学在工程和建筑方面学术底蕴深厚,西南大学在农业和生命科学方面不断深入研究,陆军军医大学在军事医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在创新平台布局上,西部(重庆)科学城聚集了金凤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产学研协同转化,两江协同创新区引进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二十多所高校研究院,协同孵化科技企业,教育资源密集布局为产业升级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和技术。
重庆的旅游资源有自然也有文化,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和巫峡因险峻的峡谷地貌而闻名,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了唐宋石窟艺术的巅峰,武隆喀斯特是世界自然遗产,天生三桥和芙蓉洞展示了喀斯特地貌的精华,主城区中洪崖洞的吊脚楼建筑群再现了巴渝传统建筑风貌,解放碑商圈见证了抗战历史和现代城市的发展,歌乐山烈士陵园和红岩革命纪念馆承载着近代革命精神,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区保留了摆手舞和吊脚楼等民俗文化,成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窗口。
重庆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数据的提升,国家战略、地理区位和产业变革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城市采取“通道+枢纽+产业”的发展模式,内陆城市的发展方式发生变革,从内陆山城变成辐射欧亚的开放门户,与一线城市相比,重庆要破解三个命题:如何将科技创新的“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如何在生态屏障约束下培育新质生产力,如何让都市圈发展成果惠及三峡库区和大巴山区,这些命题的解决,关乎重庆能否真正提升中国城市格局的位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