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人们总会带点当地的特产回家,或赠予亲朋或给自己留作纪念。可最近,一些“带特产”的方式却变了味,据央视报道,今夏,“到大理苍山采蘑菇”成为网红项目,吸引大量游客进山寻找、采摘各种野生菌。而部分游客的无序滥采和破坏性行为,对苍山生态构成了威胁。
云南,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是名副其实的“野生菌王国”。而“采菌游”则是以“采菌体验”和“拍照打卡”为主要卖点,在云南大理苍山兴起的一种生态旅游项目,游客们在向导的带领下,前往野生蘑菇生长地进行采摘。
从表面上看,“采菌游”作为云南的特色旅游项目,或许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即游客获得了独特的体验,当地旅游业也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这看似皆大欢喜的“采菌旅游”,实际上却处处暗藏危机。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大批游客进入苍山后,植被被踩秃、菌丝遭破坏。更何况,像苍山这种有一定海拔的区域,本就有植物生长周期长、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弱的特性。央视的报道也明确,一个地方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后,轻则5—10年之后才能再长出新的野生菌,重则导致野生菌种群彻底消失。
其实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在今年春夏之交,北京北灵山的韭菜进入生长旺季,数千名户外徒步爱好者涌入北灵山,野韭菜不仅被无节制地采摘,其所生长的高山草甸也不堪重负;厦门海域免费提供的赶海体验项目,多处滩涂被赶海大军“犁”得泥土翻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的栖息地遭到破坏。一场场“生态狂欢”正在将绿水青山推向不可逆转的危机。
然而,生态破坏只是问题的一面。云南作为我国毒蘑菇种类最多的省份,剧毒品种超过20种,中毒致死案例并不罕见,苍山野生菌采摘的失控,有可能会直接威胁游客的生命安全。在央视的报道中,当地向导的“科普讲解”错误百出,有毒菌类被误判为可食用品种。更令人担忧的是,迷路、摔伤、遭遇自然灾害等风险,也随着进山人数激增而放大。
值得庆幸的是,央视报道播出当日,云南省大理州政府召开苍山保护管理专项整治专题会议,强调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违规旅游、商业采菌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坦白讲,根治乱象除了游客要“自重”外,那些通过各种渠道招揽游客的组织,也是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要重点打击和引导的。
事实上,仅靠短期整治是不够的。从长远来看,当地政府亟须杜绝无序商业行为,引导其依法依规有序经营,还可以通过在入口处设置警示牌、发放宣传手册,让游客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野生菌采集管理制度,明确准入资质、活动范围和生态保护要求,实现体验与保护的平衡。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共生与互敬。当我们走进苍山的晨雾、北灵山的草甸……不应只是物质的索取者,更应成为自然的守护者。唯有在亲近中保有敬畏,在欢喜中不忘约束,才能让绿水青山永远焕发生机。
(韦轶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