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去了
彭州市万木留香家具博物馆
这期要带大家去
两家“牙尖”博物馆
这里有中国历史最久
展品超全的口腔医学博物馆
还有中国首个口腔健康教育专题馆
......
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
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
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是中国口腔医学领域历史最悠久、展陈最丰富的博物馆,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是中国首个口腔健康教育类专题博物馆。两馆馆址在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4号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在院区内,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在医院旁。
▲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01
基本情况
2022年末,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总布展面积1200平方米,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总布展面积968平方米。
历史沿革
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口腔医学博物馆,于1932年从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分设单独建立,其建筑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设计。
2009年,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全面升级改造,次年对公众开放。
2023年再次完成升级改造,2024年对公众开放。
▲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是中国首个口腔健康教育类专题博物馆,于2015年9月建成并开馆。
2020年和2023年,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进行了两次全面升级改造;
2017年和2022年,两次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02
藏品
至2022年末,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藏品包含口腔医学教材书籍、教具模型、珍贵书信、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复原场景等类,登记在册藏品3300余件(套)。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藏品包括科普展板、动物化石、牙齿模型、互动游戏、互动体验、科普视频资料、科普读物等类,登记在册藏品375件(套)。
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四大发明分别为砷剂失活治龋齿、银膏补牙术、植毛牙刷、牙齿再植术。
砷剂失活治龋齿。公元2世纪,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所著《金匮要略》中第一次提到应用砷剂治疗龋齿的处方。这是中国使用砷剂治疗牙痛最早记录,比欧洲使用早1700多年。博物馆所陈列展品是根据史料还原。
▲砷剂失活治龋齿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银膏补牙术。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由苏敬等23人撰写的《新修本草》首次记载使用“银膏”(银汞合金)填充牙齿的补牙术,是对世界口腔医学的重大贡献。欧洲直到19世纪才掌握该项补牙技术。博物馆陈列展品系根据史料还原。
▲银膏补牙术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植毛牙刷。中国人使用牙刷,最早见于北宋人温革所著《琐碎录》中。出土牙刷实物更早。1985年,在成都指挥街唐代遗址灰坑中发现骨刷4件,“形似牙刷,柄部剖面呈椭圆形,头部较圆,钻有两排小孔,六孔一排,共十二孔,孔内毛无存,通长17.8、头宽1.1、孔径0.3厘米”。欧洲到18世纪才使用牙刷。博物馆所陈列展品是根据在成都指挥街出土骨刷复刻制成。
▲植毛牙刷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牙齿再植术。中国牙齿再植术详细记载最早见于北宋王怀隐等人编著的《太平圣惠言》及宋代的《圣济总录》等书。欧洲直到19世纪出现该手术。博物馆该展品是根据史料记载复原制作。
▲牙齿再植术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泥塑教学标本
20世纪30年代,华西口腔教师为了将临床上发现的多发病、罕见病直观展示给学生,邀请成都市民间艺人制作泥塑教学标本。
▲泥塑教学标本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艺人们根据病人年龄、面部和口腔基本情况,突出呈现病人病灶部分特征,捏塑出与病人一模一样的病例泥塑标本,绘以彩色。泥塑教学标本保存有160余尊,是中国口腔医学教育最早泥塑教学标本,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早期口腔医学泥塑教学标本。
早期毕业论文
至2022年末,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馆藏保存完好20世纪30—40年代的早期毕业论文82篇,均为英文写作,涵盖口腔医学各学科,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作者中不乏后来的口腔医学知名专家,如肖卓然、夏良才、王翰章、陈安玉等。
▲早期毕业论文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早期病历
至2022年末,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藏华西口腔颌面外科20世纪40—60年代的163份珍贵病历,翔实记录了华西口腔宋儒耀、夏良才、王翰章、王模堂、连瑞华、吕培锟、王大章、姚恒瑞等专家在口腔颌面外科开展的颌面部肿瘤、唇腭裂整复、颌面部创伤及整形、正颌及关节外科等手术,其中多项技术均为全国首创,融汇中西学术之长,构建了中国现代口腔颌面外科框架和学科范畴。
▲早期病历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王翰章教授所绘三叉神经挂图
王翰章,1949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著名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开拓者之一,华西口腔医学院第五任院长。
▲王翰章教授所绘三叉神经挂图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该展品为王翰章教授1949年博士毕业作品《面部三叉神经图》,长103.5厘米,宽69.5厘米,用毛笔绘制,图上每一根神经都用英文标记名称,其笔触细腻,构图科学,体现出一代大师严谨的治学精神。
早期教学用图
该藏品为20世纪30年代华西口腔教授亲手绘制的一批教学用图,涵盖口腔解剖生理、组织病理、牙体牙髓、牙周治疗、义齿设计与制作、口腔颌面外科和正畸治疗等临床学科领域,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制作精美、模拟性强,真实再现人类口腔结构和临床诊疗实践,具有极强的教学、珍藏和研究价值。
▲早期教学用图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华大牙医学杂志》
1946年7月,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创办中国第一个牙科学术期刊——《华大牙医学杂志》,办刊宗旨为提高中国牙科学术水平,交流中外牙科学术经验。总编辑林则,编辑成员有戴天放、刘延龄、周少吾。
出版委员会成员有黄天启、吉士道、王顺靖、罗宗赉、毛燮均、龙哲三。用中英两种文字出版,双月刊,发行于国内外。
1948年底更名为《华西牙医》,1950年3月31日更名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季刊,中文出版,总编辑为宋儒耀,后变更为肖卓然。
▲《华大牙医学杂志》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1953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奉指示停刊,遗留稿件移交北京,由中华医学会审用,编辑部撤销。
《牙医学辞汇》
1945年,邹海帆教授编纂出版我国第一部英汉《牙医学辞汇》,为统一牙医学名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作出贡献。
▲《牙医学辞汇》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早期牙椅及设备器械
收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不同时期的牙椅及设备器械62件(套)。设备仪器的更新伴随的是口腔医疗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它们展现的也是一部生动的口腔医学史。
▲早期牙椅及设备器械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术后回访33年的医患信件
1965年,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接诊一位患者,手术治疗出院后,科室医生按照惯例从1965年到1998年期间对其例行随访33年,双方书信往来11封,直到1998年,患者家属寄来最后一封随访信件,反馈患者过世,享年89岁。一封封往来书信反映医患情谊、诠释“医者仁心”。
▲术后回访33年的医患信件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西南援朝医疗队组照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受中央军委指派,华西口腔颌面外科知名专家宋儒耀教授担任队长,带领9名口腔青年专家组成西南援朝医疗队奔赴战场救治伤员,救治1000余名头部、颌面严重创伤和烧伤伤员。
1952年,西南援朝医疗队被授予集体军功荣誉。展厅中该组黑白照片记录青年医生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热血青春。
▲西南援朝医疗队组照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大师巨匠组照
展示从华西口腔走出的大师巨匠的画像,包括各高校口腔院系的创始人和口腔医学各个亚专业创始人,如北京大学口腔医学创始人毛燮均、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创始人陈华、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创始人席应忠、武汉大学口腔医学创始人夏良才等,还有中国儿童口腔医学创始人王巧璋、中国口腔种植学创始人陈安玉以及中国第一位牙医学博士黄天启、第一位女牙医学博士张琼仙等。
▲大师巨匠组照 图片来源:《成都市博物馆简志》
03
基本陈列
华西口腔医学博物馆布展面积1200平方米。由溯源厅、起源厅、华源厅组成,包含10个主展区和2个临展区,展示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发展史、世界口腔医学发展史、中国现代口腔医学发展史以及华西口腔在百年历史征程中的动人故事等,生动记录口腔医学发展的历史与辉煌成就。
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建筑面积968平方米。除“口腔的结构与功能”“全生命周期口腔保健方法”“口腔疾病的表现与预防”等展览区域外,设有科普临展区,包含环幕观影、动物牙齿世界、多媒体互动、微生物课堂、牙医职业体验等互动体验板块,突出互动和体验,最大化实现寓教于乐,致力于带给参观者科学、舒适、趣味、多感官的口腔知识学习之旅。
参观攻略
地址:
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4号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交通:
乘坐1号线到华西坝站,从B口出站后步行即可到达博物馆。
开放时间:
开馆时间为14:00,闭馆时间为17:00,当日16:30后不可预约进馆,请注意参观时间。
预约地址:
该馆免费对外开放,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栏进行预约。
为系统反映成都博物馆事业发展历程,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编纂出版了全国副省级城市首部博物馆专志《成都市博物馆简志》,精选全市具有代表性的95家博物馆,重点记述藏品、展陈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开设“成都市博物馆简志”专栏,寻访成都极具特色的博物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