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半,我从房车上起来,收拾东西,准备游玩吴堡石城。
吴堡石城是先前吴堡县的县城。因为这里是经常打仗的地方,所以古代人在这里修建了坚固的石城,县城成了堡垒。
六点五十左右,我们进入景区,踏上景区的石板小道。
走了约五十米,我们看到了围墙,就是“外墙”。围墙用石头砌成,围绕整个石城而建,墙上能够走人,有一米多宽的路。看着围墙,我仿佛看见了往昔的征战岁月。不敢想象,这么宏伟的工程,该需要多大的人力财力才能建成啊。
年代久远的学校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古城内部各种各样的墙壁了。墙壁有高有低:内城城墙高达十米,城门口的石墙高达十几米,院墙只有两米来高,有的仅有半米,还有的早已倒塌,一地碎石。“石城”,名不虚传,几乎所有的墙壁都是石头垒成的。
当然,地面铺的也是石头。石头都是赭红色,似乎是这里特有的石头!
值得一提的是石城的南门十分气派,十分壮观!
南门城墙
古城内部多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古色古香。这里没有雕梁画栋的装饰,只有带着年代感和历史感的石墙和门洞。这种格调让人体会到古城居民的质朴。
石城内还有博物馆,但我没有参观。
总之,“石城”,满眼是“石”。
山顶上的石头城与黄鹤
参观了石城,我们朝六十公里外的赤牛坬前进。
九点,我们驱车来到沿黄公路,一路前行。
十一点左右,我们来到了赤牛畖村,买了门票,然后我们在赤牛坬的一处广场附近休息,用电做饭。这个广场上有有当地的地标建筑:一头在高山上的牛。这头牛全身呈深红色,栩栩如生,目光坚定,直视前方。您觉得有什么寓意呢?
下午两点,我们正式开始游玩赤牛坬。
我们先看了赤牛畖的窑洞。我认为赤牛坬的窑洞宏伟壮观。窑洞依山据险,一个接着一个,整齐的分布在黄土高山上,仿佛拥抱着黄土高山。窑洞的墙壁棱角分明,灰色的砖瓦与暗红色的门窗相互映衬,让窑洞显得“高大上”。细细地看,窑洞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气息。
再往左边看,这里的窑洞像宫殿一般,更加壮观。这些窑洞同样依山而建,整体呈土黄色,一层又一个层往上建,一层一层的“累加”,看前来像一座巨大的楼房。
空中俯瞰赤牛畖
爷爷的无人机拍摄了整个赤牛坬的窑洞:许多山上修建了窑洞,让人目不暇接,数不胜数。窑洞并不整齐,各种窑洞大小不一,有两孔的,有四孔的,还有五孔的……
接着,我们参观了赤牛坬展览馆。这里多是介绍一些与民俗有关的生活与劳动,包括不同的民间技艺技能,如纺织、打猎、大豆腐、做粉条、运输……每一个房间(窑洞)都有自己的主题。我认为打猎最有趣。这里陈放着用动物真皮制成的仿真动物,看上去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活过来。只可惜不通风,这么好的标本保存得并不太好。
民俗展览:猎人与鹰
看完了这些,我们正准备返程,突然听到阵阵歌声。
循声而去,来到广场上,这里正在表演节目,热闹非凡。周围的观众目不转睛,盯着舞台上,显然是被节目所吸引。我和爷爷来得有些晚。
这里节目的表演方式很特别,没有任何演奏乐器,只敲击锅碗瓢盆。
我认为表演最精彩的节目是“老两口学毛选”,虽然我看不太懂。老爷爷和老奶奶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动作形象生动,相互之间配合地很好,许多老年观众大声叫好。
老两口学毛选
接着,主持人和演员们亲自下场扭秧歌,还邀请观众一起扭秧歌。欢快的音乐和人们开心的笑声掺杂在一起……不过我很“倒霉”,没有被邀请,真是可惜。
下午五点半,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房车上。经过再三考虑,我们决定不在赤牛畖过夜,另找地方。
六点半,我们行驶三十公里,在一个村公所的小广场上过夜。这里有很多热情的爷爷奶奶,对我们嘘长问短
晚上,我写完当天的“游记”,带着疲惫爬上床,不一会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