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六十后,回首来时路,不禁想起一句老话:“万事到头皆过客,人生半百已知天命。”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山高水长,风景无限。常常羡慕朋友圈里那些旅途照片,仿佛远方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通往诗意生活的秘密通道。于是我们热切地计划着短暂的离开,拼凑着几日归来的故事。可是年岁渐长,走了不少地方,才明白许多风景终究不过昙花一现,很多美景只是“别人家的故事”,而自己的生命并未因此大不同。
现实中,大多数人的旅游其实很有共性。高铁上的人比景区还多,旅店一天换一处,景点打卡得像赶集,拍照笑容都带点疲惫。眼睛看的是美丽,但背后的腿脚未必轻松,心里也藏着柴米油盐的牵挂。原以为一场旅行能够让自己焕然一新,却发现归来后还是面对熟悉的厨房与衣柜。旅游的意义也许远没有想象中那般深远。
有人说,“不曾出门,怎能见识世间繁华?”确实,每个人都曾怀揣过对远方的向往。但人到晚年才明白,真正的繁华,是内心的丰盈,不是脚步的奔波。生活并不会因为你见了多少风景而变得璀璨,家门口的一棵槐树,窗前的一缕夕阳,同样能安抚人的心灵。杜甫有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活的滋养,其实就在每一天最平凡的流转里。
再说说大家都遇到过的那些“小确烦”。例如逢年过节,想趁机去外地逛一圈,结果堵在高速公路上几个小时;看似兴致勃勃,实际被各种排队、限流、抢票弄得筋疲力尽。年纪大了,体力有限,去哪都得盘算:景点太远怕累,游客太多怕人挤,坐车时间长脚肿胀……不仅如此,到了地方,吃饭也要担心卫生,住宿还得讲究安全。有时逛上一天只剩下疲惫,甚至开始怀念家中软软的沙发,清清的白粥。
其实,人到一定年龄后懂得,没有必要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远方的风景里。正如诗词中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真正的趣味往往藏在小巷深处,藏在儿孙绕膝的温馨中。邻居闲聊几句,菜市场里讨价还价,和家人在阳台上晒太阳。这些琐碎却温暖的片段,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有人会问,不出去走走,难道就没收获吗?不是。年轻时去见识世界,无疑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胆识。可经历得多了,也会发现,所谓“远方”,终归是别人生活的场景。真正值得珍惜的,是我们脚下的一步步,是每天那份简单又真实的安稳。毕竟,多少次外出归来,依然是茶香袅袅、书页轻翻,家中饭桌旁的笑声,胜过外面烟火未绝。
《红楼梦》有言,“世事如云烟,过眼终成空。”人生一世,繁华易逝,热闹固然可喜,但内心真正的满足常常来自于归于平淡。年过六十才慢慢懂得,人这一生,最值得守护的从来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奔波,而是在安静生活的日日夜夜里,懂得善待自己,珍惜家人。
回望一路风景,真正感受到“心安即是归处”,何须远行?也许我们应该静下来,把目光投向现在,左邻右舍的家常声,菜园子里的小草芽。这样安顿好自己的心,无需艳丽的旅途,就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熠熠温暖。
所以,旅游本无对错,选择本无优劣。有人乐于跋涉,有人甘愿留守,关键在于你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六十岁以后,或许更懂得了:风景再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家门前的烟火气,才能陪我们走过悠悠岁月。旅途的尽头,是回家的路。一杯清茶,一本旧书,半帘微光,就是我们最安心的归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