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湖。湘江融媒供图。
编者按:湖波不惊,却镌刻星城千年脉动。长沙的湖库,是“绿水青山”馈赠的生态基底,亦是“金山银山”奔涌的发展源泉。它们涵养水土,承载乡愁,更在城脉深处,以无声的壮美,注解着“山水洲城”的永恒基因。红网联合长沙市水利局聚焦《湖库觉醒:星城的水色基因库》,看长沙如何珍视这液态遗产,守护这水色根脉。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七湖辉映,湘江西畔的水与城之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娟娟 通讯员 周懿民 长沙报道
巍巍麓山下,七枚“碧玉”温润地坠在湘江西畔。
西湖印月、洋湖花溪、后湖艺澜、梅溪湖瀑、桃子湖莲、尖山湖镜、泉水湖鸥……一区七湖,一湖一景,七湖辉映,在城市肌理上生发着熠熠光晕,赋予湘江新区繁华而厚重、温柔而细腻的气质。
从渔场华丽转身,西湖和后湖嬗变为优雅城市客厅、艺术创意产业聚集地;在洋湖、梅溪湖、尖山湖、桃子湖信步赏景、健身娱乐时,谁曾想,这里会崛起产业新城和创新高地?以九曲十八弯的湖岸线、苍松翠柏环绕的宁静氛围,泉水冲水库让人宛若置身人间秘境。
七湖映“岳”,欢唱江湖丰美,时代新曲在湘江西畔奏响。
从“渔场”到“艺文场”
若说杭州西湖因“浓妆淡抹总相宜”名扬天下,长沙西湖,则因华丽转身惊艳世人。
西湖,正是“老长沙”口中的咸嘉湖,湖水来自岳麓山注入的汩汩山溪泉。从数千亩稻田到菜园,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更是成为长沙郊区第二个大型渔场,为长沙人送上鲜美的“剁椒鱼”,是民生烟火的鲜活注脚。
西湖。
2012年,西湖公园启动建设,鱼塘被填平,通过湿地、草坡、港湾、小岛等多种自然景观的营造,渔场成过往,西湖公园焕然新生。
公园内湖心岛上绿意葱葱,与不远处的岳麓山相映成趣,形成一道独有的“水墨蜃景”。每天清晨,公园里散步、跑步、骑行的人络绎不绝;到了周末,露营的帐篷点缀在绿草地上,夏天,桨板运动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湖面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依托西湖公园的自然风光和“一山两湖”资源,这里成为“公园里的创新场”。2024年,西湖公园接待游客达180万人次,茶场村的“茶夕湾”文旅走廊更是吸引50余家餐饮、民宿等文旅业态进驻。
同样从渔场蜕变的,还有近年成为网红打卡点的后湖。
因是长沙岳麓后山、桃花岭山脉的雨水流到湘江时经过的最后一个湖,“后湖”因此得名。然而,曾经她最被熟知的名字,是“岳麓山渔场”和“河西最大城中村”,因无序规划和过度利用,成了“烂泥塘”“垃圾场”,“明珠”一度蒙尘。
后湖。
湘水自有湘人爱。2015年,新区启动总面积2110亩的后湖综合整治项目,3118栋60余万平方米违章建筑倒地,348栋原始民居有机改造成了“设计师款”。通过3年的生态修复、有机改造、产业培育,一汪碧水重回后湖:飞鸟、花海、绿道、佳筑相映成趣,各种造型清新雅致的单体建筑与湖光山色相融,绽放着独特而迷人的艺术气质。
朱训德、段江华等百余位知名艺术家慕名扎根;乐之书店全国总部、HIID湖南省建筑室内设计学会、锦绣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省美术馆等文化产业项目纷至沓来;“后湖·艺耕”草坪艺术季、后湖音乐会等文化IP活动接连不断;青春、创意、活力再次汇聚,一个文化创意最具活力的无边界艺术园区正在加速崛起。
从昔日的“渔场”到如今的城市“艺文场”,西湖和后湖蝶变,是无数普通人与城市共同成长的缩影,为新区打造“艺术生活”文旅品牌“上分”,更为长沙“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添注上更靓更时尚文艺的底色。
从“生活圈”到“产业圈”“创新圈”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逐水而居的历史。围绕着一泓碧水,生态新城崛起,产业圈也蔚然成势。洋湖、梅溪湖、尖山湖、桃子湖,用生态“底色”铺出发展“成色”。
盛夏,洋湖湿地公园的千亩荷塘花开正艳,荷香扑鼻,三五成群的白鹭不时从连天碧叶中跃起,划过平静的水面。登上白鹭塔远眺,数千亩水面碧波映日,湿地公园犹如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
洋湖。滕维/摄
洋湖,过去名为洋湖垸,“洋湖好大丘,十年九不收”“天晴一把刀,落雨一锅糟”等顺口溜广为流传。今天,昔日堤垸已有了新名字,摇身变为“洋湖生态新城”,更被誉为长沙“绿芯”。
生态绿化覆盖率超过90%,汇集有水杉、菖蒲等350多种湿地植物,负氧离子高出中心城区6倍多,栖息有白鹭、红尾伯劳等300多种鸟类、亚热带动物、水生动物及昆虫,形成了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宜居是洋湖的面纱,总部经济集聚区、长沙海归小镇先行区则是她亮眼的标签。总规划面积达19.8平方公里的洋湖总部经济区集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吸引了宜家、卓伯根、映客、龙湖等一线商业和企业总部落子。一栋栋总部经济楼宇顺着自然生态发展轨迹,在洋湖湿地公园边缘蔓延,形成“山水合围”之势,构成高端产业与自然生态相融的秀美画卷。
从洋湖往北驱车,另一处极富灵气的湖泊也因生态宜居而兴旺。从城郊默默无闻的葡萄园,到3000亩水波潋滟湖泊,梅溪湖自时光中走来,于湖畔旁盛开。
梅溪湖。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梅溪湖水心如镜面,水面上灵动的中国结步行桥飘逸掠过,展现着“世界最性感建筑”魅力;登上“城市岛”极目远眺,可尽情感受岁月之静好;临水而兴的梅澜坊、览秀城和巨型音乐喷泉,永远熙熙攘攘;如芙蓉花般绽放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飘来阵阵乐曲,令人如痴如醉……
梅溪湖畔,开放道路智能驾驶长沙示范区启用,湖滨道路上行驶的Robotaxi,跑出了长沙智能驾驶的“加速度”。随着梅溪湖“超级中轴”和二期的开发建设,一个汇集科技、金融、商务等领域高度集聚的产业新地标指日可待,梅溪湖从“1.0环湖时代”全面进入“2.0中轴时代”。
从梅溪湖远眺,尖山湖的景致同样让人心旷神怡。站在尖山巅,俯瞰山下,山谷间一汪碧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尖山湖水全部来自尖山,水质优良,一度被改为尖山水库。
尖山湖。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占地3000亩的尖山湖公园于2014年建成,尖山湖成了公园的灵魂。徜徉游道、广场、景观平台、流水亭榭,听着清脆的鸟鸣,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畅快呼吸,是麓谷居民的共同之选。
对于麓谷范围里这一难得的集山水于一体、自然风貌秀美的原生态区域,湘江新区蹚出一条“生态带动产业、产业反过来带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近年来,这里吸引了中兴通讯长沙基地、万兴科技、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头部企业和研究院入驻,并日益成为省市发展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高端产业的前沿阵地。
如果说,洋湖、梅溪湖、尖山湖旨在打造“产业圈”,那么“青春之湖”桃子湖,在千年文脉与时代浪潮的激荡下,则成了人才聚集地、科创引擎和创新创业乐土的“创新圈”。
西偎凤凰山,南抵天马山,走近桃子湖,西侧麓山如黛,林木葱茏间,千年学府的墨香随风漫来,朱熹、张栻等先贤“惟楚有材”的期许,化作湖畔高校的朗朗书声;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学子们,用青春奋斗为湖光山色注入新动能。
桃子湖。
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桃子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批批青年才俊在桃子湖畔组建科研团队、创办科创企业,以国际视野和创新技术,在这里孵化创新创业的“金种子”,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从洋湖、梅溪湖,到尖山湖,再到桃子湖,他们融合生态、文旅和居住、产业开发于一体,在给湖泊带来生态嬗变的同时,也加速释放片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的虹吸力,反哺城市发展。环绕着四座湖泊形成的产业经济带和创新创业圈,正是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样本。
从“灌溉水库”到“绿色秘境”
在雨敞坪镇的山坳里,泉水冲水库(泉水湖)像块被青山捧着的翡翠,在八曲河上游的云雾里轻轻摇晃,把12平方公里的集雨区都酿成了透明的诗。
于1959年建造,泉水冲水库库容1114.3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也是新区最大的水库。
泉水冲水库(泉水湖)。
本是灌溉水库,却意外成了自然与人文的渡口。湖光山色间,重峦叠嶂,苍松翠柏,泉水冲水库湖岸九曲十八弯、峰回路转,一步一景。水杉与木屋在湖面投下宫崎骏式的剪影,恍惚间会错认这是被湘江遗落在山间的童话世界。
不论是在泉水冲水库大坝漫步,还是在水上排屋打卡,都超级“出片”,也因距离市区仅40分钟的车程,这里也成为市民游客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被网友称之为“长沙阿勒泰”。
四季在这里是流动的画——春到泉湖,蕨菜与春笋在林下私语;夏日午后,水库的风会偷藏露营者的笑声;秋来满山彩叶,野果在枝头写着甜美的信;冬雪落时,红梅与水杉共绘水墨长卷。10公里的环湖徒步道,是写给自然的情书,每一步都踩着鸟语与花香。
静水流深,细水流长;泉水无声,滋润一方。正如这方被泉水滋养的净土,正以最澄澈的姿态,等每个懂它的人来赴约。
洋湖。
湖泊从来不只是地理注脚,而是塑造城市的液态基因。当我们在后湖观展、在西湖划桨、在梅溪湖赏剧、在桃子湖听雨、在尖山湖观云,在洋湖辨鸟,在泉水冲水库漫步,实则是在触摸这座城市的年轮。
远处麓山如黛,一抹晚霞洒落湖面,金光粼粼。七湖辉映,如七弦乐章,每道波纹都是大地谱写的音符,每片涟漪皆是“人与青山皆妩媚”的和谐境界。这曲水与城的交响,不在他处,正在长沙人逐水而居的日常里,在湖光映照的晨曦与星夜中,永恒回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