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文/罗文鹏 图/彭斌
古塔,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象征。
在衡阳,湘江、蒸水、耒水“三江汇流”的生态馈赠,与来雁塔、珠晖塔、接龙塔“三道水口锁大江”的人文奇观相伴相生,文峰塔的奇幻倒影更是映照着文脉绵延。
一城四塔,是极为少见的城市景观之一。它们历经风雨、战火而不倒,浓缩着古城记忆与时代变迁,更是镌刻在衡阳大地上的立体史诗。
来,让我们从多重视角,看看衡阳“四塔”的前世今生,解锁一座城与四座塔的传奇故事。
来雁塔:衡阳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大的古塔
西安有大雁塔,衡阳有来雁塔。
来雁塔创下了多个历史之最:是衡阳城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大型城市地标,还是衡阳市现存时代最早、最完整、体量最大的古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修缮后的来雁塔重现历史雄姿。
它坐落在湘江与蒸水交汇处的“水口”,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通高36米,1988年至1989年进行了全面维修。而随着来雁新区(湖南华侨城)的开发建设,2019年2月来雁塔迎来历史性的大修,于2020年1月竣工。
大修过程中,施工方首先清除了塔体上的一层“黑痂”,曾经被老化工厂烟尘抹的黑黢黢的来雁塔,终于“洗净”铅尘,露出了本来面貌,瞬间“年轻”许多。
▲颇有几分坐镇雄关的气势。
根据传统古塔格局,施工方为来雁塔设计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院子。恢复古塔一至三层石围栏,一层的北魏风格石佛像重新贴上金箔,塔内的“八仙”塑像、观音坐像也用古代工艺进行还原。塔刹仅铸有青铜铭文大宝瓶为明代建塔时原物,铸铁构件均为后期修缮补配,且锈蚀严重,结构失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本次重新恢复为青铜铸造构件。
如今,来雁塔已完整重现往日雄姿,成为湘江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珠晖塔:闪耀着人文兴旺的历史光辉
“积珠玉,放光辉”。珠晖区因珠晖塔而得名,是纵贯古今的文化地标。
▲修缮后的珠晖塔,展现“积珠玉,放光辉”的气象。
珠晖塔的建成,是晚清衡阳名人辈出、经济富庶的一道缩影。它由王船山第八代从孙、时任安徽巡抚的王之春捐资修建,两淮盐运使程商霖出面督修,附近乡绅捐献土地、田亩以维持建设和日常运营所需。受衡阳官绅的邀请,曾担任江苏学政的王先谦撰写《珠晖塔记》,担任过宁夏知府的黄自元则负责书写碑文。
自1897年建成以来,珠晖塔一直坐镇在湘江、耒水交汇处的“水口”上,传说它肩负着镇压河妖、镇守衡阳财富,以及培育衡阳文脉的重任,历史的神秘感拉满,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6月,我市启动珠晖塔自建成以来的首次大修,历时半年竣工。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衡州高超的古塔营造技艺,在修缮中得以“重见天日”。
比如,从二层开始,塔室地面的青砖呈现出八卦图的构型,每层地面中央位置均有八边形的孔洞,而所有孔洞均与葫芦型塔刹(顶端开口)连成一线,直通天际。
▲塔室的“八卦图”和“通天眼”。
有权威专家指出,这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建塔工艺和理念。有可能是工匠在建塔的时候,在塔体中心竖立了一根直杆,叫做塔心柱,以保证塔体的垂直度和稳固性。塔建成后,工匠抽走直杆,却没有把那个孔洞填上,甚至是有意留着,方便以后检查塔身是否发生歪斜。另一种可能是,随着砖石塔技术的成熟,真正的塔心柱已经不需要,但虚拟了一个塔心柱——通过孔洞相连、直通天际,塑造了一根“通天柱”,代表着“象法宇宙”“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修缮过程中,施工方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破除生物侵蚀,更换风化的青砖、石材、瓦片等构件。修整后的珠晖塔获得新生,在新时代里重焕光辉。
接龙塔:衡阳现存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惜字塔
作为衡阳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惜字塔,接龙塔曾是文化人的一处圣地——古衡州读书人焚烧书写有文字的纸张的定点场所,是古代“敬惜字纸”的这一传统理念的体现,也是衡阳崇文重教的历史实证。
▲修缮后的接龙塔。
接龙塔位于廻雁峰对面的接龙山上,自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成以来,饱受战火摧残、自然侵蚀而屹立不倒。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市文旅广体局将接龙塔修缮工程项目列为“十件文化实事”之一,于当年6月正式动工。
在大修前,专业技术人员对古塔进行了一次全身“体检”。勘测报告显示:塔整体上比较完好,但有多条贯穿塔身裂缝,最宽达20厘米;塔体向西南方向倾斜,最大倾斜38.5厘米;石质构件风化严重,空鼓、表面裂隙、粉化等现象普遍,部分石构件缺失、残损。同时,专家首次精准地测量出接龙塔的高度为14.26米。
本着“最小干预”的原则,修缮过程好比是一场“微创手术”:施工人员剥开大裂缝,剔除风化破碎严重的石块,有针对性地加固塔体内部,最后用同样材质的红砂岩进行替换、修补;利用微型桩灌水泥浆技术,在塔基四周6—15米深度,从不同角度打入100多根钢管,在地面敷设钢筋混凝土,极大提高了地基的稳固性。
文峰塔:朴实中充满民间奇幻色彩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坐落于雁峰区岳屏镇公益村宝塔山上的文峰塔逐渐为众人知晓,被公认为“衡阳四塔”之一。
文峰塔是古塔中一种特别的形式,被古人赋予了聚集文风、昌盛文脉的功能,在明清时期比较常见,衡阳目前留存不多。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环路建设过程中还特地为它修改规划,让它得以保存至今。
▲小巧的文峰塔充满奇幻气息。
这是一座清代风格的八角五层砖石塔。底层下有八角形石基座,八面边长约1.45米,每层高约2米,塔身从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用条石平砌,五层用青砖错缝平砌。一、四、五层,无门,实心。第二层中空,南、北、东三面各开有一个拱券门。第三层只在东侧开了一拱券门,门额上阴刻“文峰”二字,两侧浮雕有二文官立像。第四层东面,浮雕出一莲花台,莲花台之上置佛像一座,人物塑像栩栩如生。
历史上,文峰塔两次遭到雷击,塔尖因此坍塌,塔刹上的圆珠也不见踪影。2024年修缮期间,塔顶得到修复,重新恢复挺拔的身姿。
在当地,围绕文峰塔有许多奇幻的传说故事。一说,清代时当地有蒋、李两大家族经常互相争斗。李家文脉兴盛,在自家祠堂里兴建了远近闻名的李仙根书院。为了一争高下,蒋家人在书院对面的宝塔山上建了这座文峰塔,高高的塔尖在书院水井里投下了倒影——塔尖形同毛笔的笔尖,蒋家人希望借此能沾走书院的文气。还有传说,文峰塔是为了镇压一条蛇精而建,塔顶遭雷击是因为蜘蛛精藏在塔内,塔顶在夜晚会放出光芒。原本朴实无华的古塔,因这些奇幻故事而变得有趣起来。
相关链接
衡阳“四塔”的修缮,是衡阳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道缩影,也是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近年来,我市争取国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超1.5亿元,衡阳市90%的国保单位、70%的省保单位得到修缮,包括南岳大庙、来雁塔、珠晖塔、接龙塔、文峰塔等标志性文保建筑。
目前,衡阳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为巩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今年正在开展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预计将新增市级文保单位20处以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