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关注福州“跨越2200多年未曾移位的城市文化中轴线”,它串联起古城的历史脉络,承载着闽都的独特气韵。围绕这条一脉相承的城市文化中轴线,福州正不断书写“活力宜居”的城市新篇章。
其中
重点介绍了鼓楼区这些地方
……
福州的地标性景点三坊七巷,从7月到现在,整个街区的客流量超过了420万人次。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品尝地道福州风味,还能看到甚至上手体验小吃的制作过程。
肉燕店铺负责人 陈君凡:生意很好。一天能卖一千多碗。
过去三坊七巷以静态展示为主,现在更加注重非遗文化的互动体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三坊七巷累计举办非遗体验活动300余场,吸引游客量超1353万人次。
目前,在福州城市文化中轴线上,有200多处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被保护修复,400多处历史风貌建筑经过保护修复,全部对外开放,从“保下来”到“活过来”,再到“火起来”,福州正在把城市文化中轴线地标串珠成链,通过新业态,推动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洪晓煜:我们将非遗活化传承和首发经济相结合,开设了非遗相关的全国首店、全省首店,让这些古厝、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城市的时尚新地标。
沿千年历史文脉
筑活力宜居新城
沿着福州城市文化中轴线来到最北端,就是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鼓楼区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这里不仅是福州城市发展的起源,更是贯穿古今的历史见证者。如今,更是修建了开放式公园,成为福州建设活力宜居城市的一扇生动窗口,映照出一座城市对人文关怀与生态品质的不懈追求。
清晨的冶山春秋园里,晨练的老人们舒展身姿,孩童们追逐着、嬉笑着。这座占地13公顷的开放式公园,它所在的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是福州城建史的起点。
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书记徐鸿:这些历史古迹原来都在机关大院和居民区内,大家参观非常不方便。市委、市政府坚持还地于民,先后两次启动拆迁。
经过对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福州市将其打造成了开放式的城市文化公园。没有围墙,不收门票,草木扶疏之间,古老的城墙基址、出土文物展示区与市民的晨练声、孩子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
福州市民江开志:公园就在家门口了,大家都很喜欢,从内心感到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今年65岁的陈君国告诉记者,他从小就住在这里,见证了冶山春秋园的变迁。
福州市民陈君国:没拆迁以前我们这边环境比较差,拆迁完我们居民的生活也方便了。我每天下楼到公园,环境好、绿化好,还能看古迹,我觉得特别好。
更令陈君国高兴的是,不仅家门口有了公园,他住的中山社区也成了福州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试点,菜市场、社区卫生站、小学、咖啡馆、公交站点……所有基础服务设施都在步行一刻钟的范围内可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