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波 通讯员 陈君玲 刘一菲 申一冉
昆仑山东段最高峰玉珠峰海拔6178米,凛冽的寒风如无形的刀刃,割裂昆仑山亘古的沉寂。晨曦微露,在一片苍茫之中,一面旗帜在玉珠峰顶展开——那是河南医药大学的新校旗!这是该校24级第一临床学院学子杨元春为母校送上的独特祝福。
近日,这位怀揣登山热爱的医学生,凭借坚定意志征服高海拔雪山。这不是一个专业登山运动员的故事,而是一个医学生的勇敢尝试。在大多数人看来,医学生的日常应该是实验室、图书馆和教室的三点一线,但杨元春用行动证明:医学之路不止于书本,无影灯下和雪山之巅同样是对医者之心的考验和淬炼。
砺器以俟:高海拔挑战前的深潜
当谈及为何会热爱登山运动,杨元春说:“最开始是父母带我去爬山,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后来一个人去攀登,逐渐爱上登山时那凛冽的寒风和迷人的风景,在登山中探索内心,与执念和解,接纳自己。”
杨元春决定在今年暑假攀登玉珠峰并非临时起意。早在四、五月间,他成功登顶海拔五千多米的四姑娘山大峰后,便开始计划攀登玉珠峰。但在四姑娘山下撤后的大本营,他却经历了失温,身陷险境。这次经历,让他对高海拔环境的严酷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名医学生,杨云春意识到,充分的体能储备是应对挑战的基础。面对紧张复杂的课业和体能提升压力,他做好统筹安排,很好地将二者平衡:体能锻炼被纳入日常计划里,成为和背诵知识点,刷真题一样,需要稳步推进的“任务”。平日里,他抽空去健身房锻炼,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利用空闲时间在学校实验楼进行高强度爬楼,以提升全身协调性与心肺功能。进入期末复习周后,时间变得更为紧张,但他的体能锻炼从没有“突击加量”,而是根据学习节奏灵活地调整时长与强度。
时间很快来到了冲顶前期。杨元春所在的队伍在青海西大滩和登山小镇进行为期约四天的适应性拉练:在海拔约4000米的地方每日背负行囊徒步4-5公里,让身体保持微微出汗、略感气喘的状态;每天向更高海拔攀升约1000米,通过持续行走帮助身体逐步适应高原环境。
破冰而上:六千峰巅处的寸进
适应性拉练结束,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小队一路到达C1营地,雨夹雪还未停止。
此次冲顶的队伍不乏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包括几位国家级登山健将。58岁的宋先生给杨元春留下了深刻印象。宋先生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曾成功登顶海拔约7500米的昆仑山西部的慕士塔格峰。他曾三次尝试玉珠峰,皆因恶劣天气未能如愿。令杨元春敬佩的是,宋先生是在一侧小腿截肢、依靠义肢的情况下,第四次向玉珠峰发起挑战。宋先生矢志不渝、奋斗不止攀登经历进一步坚定了杨元春登顶的信心。
冲顶的信号在凌晨响起时,雨夹雪正下得凶。杨元春踩上冰爪,在没过脚踝的雪地上艰难行进。行至海拔6000米处,他突发大腿抽筋,像被无形的手攥住,疼得他弯下腰,额头抵着冰冷的雪地。“当时,我想了近20年自己经历过的许多事情,唯独没有想过放弃。”他努力调整状态,把前方的漫漫长路切成碎片:每走三步就歇十秒,采用腹式呼吸帮助身体适应环境。
随着高度不断拔升,杨元春的多位队友因体力不支而选择下撤。距离顶峰还有30米时,高海拔脑水肿悄悄袭来——杨元春的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模糊的人影。“登顶了!”那人说,等他再回神望去,风雪里空无一人。他稳稳心神,咬着牙继续往前挪步。
历经7个多小时的艰苦攀登,杨元春终于在8月4日清晨6点30分成功登上6178米的玉珠峰峰顶。
刚登顶时,天刚蒙蒙亮。杨元春环顾四周,什么都看不见。他从背包里拿出校旗,在风雪里努力抖开,红色的校徽似乎闪着微光。风雪中,他泪流不止,泪水混着雪水滑过脸颊,在寒风中凝成小冰粒。
镌刻信念:磨砺与初心的共鸣
拍完那张登顶校旗照,杨元春没有任何停留,立刻转身下撤。此刻,幻觉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
“我沿着路走了好久,却发现走的不是原路。一路上我以为向导一直在我身后,身边也有人,最后发现,身旁一个人都没有。我还‘遇见’几个往上攀登的,后来想想,有点分不清到底是真人还是我出现的幻觉。”
下撤途中,风雪依旧猛烈。杨元春的连体羽绒服表面被冰雪覆盖,冻成硬壳,像一件冰制的铠甲,硬邦邦地压在身上;湿透的手套冻成了冰壳,每一次抓握路绳都异常艰难。这段险象环生的下山路,也如同一次深刻的预演,让他体味了在高压下守护、保全生命的复杂与艰难。
回到营地后,有人问他走玉珠峰这趟“值吗?”,杨元春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再次想起自己在冲顶时脑海中浮现的往事——从第一次背上书包上学到第一次穿上白大褂,从自习室里的长明灯到操场上的奔跑......原来所有的路,都是向上的伏笔。
在杨元春看来,医学之路上的奔跑需要坚韧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当他在自媒体发布登山视频引发校友共鸣时,有一条留言让他感到震撼和感动——“在冰雪中展开校旗的那双手,同样能稳稳握住柳叶刀;征服过6178米冰封山巅的生命,不会畏惧任何医学高峰。”
那面在玉珠峰之巅猎猎作响的河南医药大学校旗,承载着学子敢于探索未知、勇于挑战极限的青春锐气,更昭示着未来医者守护生命的深沉担当。山巅定格了杨元春无畏攀登的姿态,而安全下撤路上淬炼的冷静与敬畏,则铸就了他行医之路的基石——以攀登者的无畏探索医学的巅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