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新闻网讯 地铁,是现代城市流动的“动脉”,不仅承载着市民的日常通勤,更成为传递城市精神、浸润人文温度的公共空间。从纳凉区的贴心升级到特色站点的文化表达,从车厢内外的暖心服务到精神空间的精心营造,南昌地铁正以多元实践,将单一的交通枢纽,打造成充满艺术气息与人文关怀的温暖港湾。
便民服务升级让人直呼“治愈”
今年夏天,南昌地铁40个纳凉区成为市民与户外工作者的“避暑驿站”—— 有人自带板凳闲话家常,有人摇着蒲扇对弈消遣,孩子们则聚在一旁嬉戏,这幅松弛的场景让路过的年轻人直呼“治愈”。
家住地铁2号线阳明公园站附近的李奶奶,每天都要带小孙子来地铁站纳凉。“这里比家里凉快,而且人多热闹,我们老人在一起聊聊天,孩子们就在这里玩游戏、看书,挺好的。”李奶奶告诉记者,纳凉区年年有变化、时常有惊喜,“纳凉区升级了,不仅专门设置了儿童游玩区,增设饮水机,还吃上了工作人员送的大西瓜,心里是真的甜。”
今年,南昌地铁全线网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了12个站点,共设置40个纳凉车站点位,并根据车站纳凉的受众人群不同,开展不同的服务定位。例如,珠江路站创新推出“纳凉+看诊”模式,联合江西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为乘凉市民提供健康咨询、解暑茶饮与驱蚊香囊。
“本想带孩子来纳凉,没想到还能问诊失眠问题,地铁服务太周全了。”市民王曼的感慨,正是纳凉区从“单纯降温”到“多元便民”的生动注脚。南昌地铁站务中心双港区域副站长王瑞瑛表示,此举既激活了站点“纳凉区”与“敬老点”的双重功能,更拓展了便民服务的深度。
市民游客读懂南昌的“第一扇窗”
走进南昌地铁,文化的浪漫无处不在。安丰站的“青花瓷”装饰尽显东方雅致,绳金塔站的“星空顶”营造璀璨意境,人民公园站的“中国红”传递热烈氛围,秋水广场站则彰显“一城景色半城湖,湖光水影映洪城”的佳景……这些特色站点,成为市民与游客读懂南昌的“第一扇窗”。
同样,地铁上的文化气息,不只体现在静态的外观装饰。前不久,在八一广场站举办的“拾光与美好同行”红色主题纳凉音乐会,用一首首感人至深的红色经典曲目,带领观众重温峥嵘岁月。四川游客黎静特意带孩子来南昌感受红色文化,意外收获了这场“地铁里的思政课”,她感慨道:“这是旅行中最惊喜的体验,南昌太有心意了。”
孺子书房地铁分馆的落地,更给快节奏生活添了一处“精神栖息地”。南昌二十八中学生杨云清每天途经青山路口站,“现在放学能直接借书,既方便又能利用碎片时间阅读。” 这些文化实践,让地铁不再只是“赶路空间”,更成为滋养心灵的“人文驿站”。
充满“人情味”的生活驿站
在南昌地铁,暖心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不久前,湖南游客唐女士的孩子将滕王阁纪念扇落在车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客服,10分钟后便找回失物。随后,唐女士在社交平台感慨:“谁会想到,丢把扇子都这么用心找!南昌让我见识了城市温度!”
这样的温暖并非个例:工作人员接力护送残障人士到站,1分钟内奔赴现场救助晕倒乘客,多站联动帮乘客找回遗失物……如今的南昌地铁,早已超越“乘车场所”的定义,成为充满“人情味”的生活驿站。
此外,南昌地铁立足特色服务,持续推出“阳光会合点”“阳光预约”“阳光寄存”等10余项“阳光服务”;开设24小时服务热线、站长开放日、敬老服务驿站等多样化服务;连续开展夏夜免费乘车活动;落实退役军人、无偿献血等优待对象免费乘车政策;在大型活动期间重点时段推出免费乘车服务,为市民带来优质的出行体验,实现乘客满意度及幸福感的不断攀升……这些微小的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角落,让市民与游客在奔波中,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柔软与温情。
(洪观新闻记者 蔡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