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建乐村
摄影/王江
当青藏高原的凛冽气流
与四川盆地的温润水汽
在邛崃山脉东麓相遇
一场持续千万年的气候对话
在此凝结成绵密的雨幕
一座被雨水浸润千年的古城静静伫立
这里是雅安——北纬30°纬度带与胡焕庸线的交汇点,汉地文明与高原文明的过渡带,茶马古道驼铃与川藏公路引擎声的时空叠印处,这里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
站在川藏公路零公里纪念碑前向东回望,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向西看,则是雪峰耸峙的世界屋脊。
光头山位于天全县喇叭河镇境内,隶属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顶视野开阔,可以远眺贡嘎雪山大瓦山等高山。
摄影/李国斌
2025年,中国国家地理与茅台1935携手开启“寻道中国”第三季,沿着地球的“北纬30°”纬度带来到雅安。这座年均降雨1800毫米的"雨城",如同大自然精心设计的生态枢纽,将中国的地理版图、气候分野、文化脉络和物种基因,编织成一部厚重的过渡带史诗。
01
气候对话
雨雾编织的地理结界
(
YA AN
)
北纬30°向来是地球上的"神秘地带",从百慕大到金字塔,从三星堆到玛雅文明,这条纬线串联起太多自然与人文的奇迹。雅安正坐落在这条神奇纬线上,其15046平方公里的土地像一座桥梁,联结了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
这里的地形可以用“大地褶皱的实验室”来形容——西、北、南三面被二郎山、夹金山、大相岭三条山脉环抱,东部则向成都平原敞开一道缺口,形成典型的"喇叭口"地形。
// 请横屏观看
雅安荥经县
摄影 / 魏伟
这种地形是气流的天然收集器,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携带着暖湿气流,沿四川盆地向北推进,当遇到邛崃山脉的阻挡,便在雅安上空被迫抬升。
与此同时,从青藏高原下沉的冷气流沿横断山脉东麓南下,与暖湿气流在"喇叭口"内剧烈交汇。两种气流的角力,让雅安全年降水日数高达200天以上,年均降雨量超过1800毫米,远超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成为名正言顺的"雨城"。
云隙泻雨润雅安
摄影/段炼
当地人对雨的适应和理解,早已超越气象数据的冰冷数字。甚至主城区都叫“雨城区”。清晨的薄雾常与蒙蒙细雨缠绵,街道两侧的香樟和榕树被冲刷得油亮,叶片上滚动的水珠坠落河中,惊动一尾雅鱼。
"雅无三日晴"的民谚里,藏着这片土地的生存智慧。
蒙顶山上远眺群山
持续的降雨让空气湿度常年保持在70%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加湿器"。这种气候不仅滋养着世代居住的雅安人,更让这里成为植物的天堂:从低海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中高山的针阔叶混交林,再到高海拔的高山草甸,超5000米的海拔高差让这里植被带的垂直更替速度远超同纬度地区,是雅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础。
多雨的气候最慷慨的馈赠,便是让雅安成为茶树生长的黄金纬度带。
清明前后,当盆地平原的油菜花开始凋谢,蒙顶山的茶农已背着竹篓钻进云雾缭绕的茶园,指尖划过嫩绿的芽尖——这片名为“茶叶”的树叶,正延续着两千多年的传奇。
02
雨凿古道
马蹄声里的文明纽带
(
YA AN
)
雅安荥经县的严道古城遗址,揭开了雅安最早的行政记忆——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后将严王之族迁徙至此,设置严道县,隶属蜀郡。这座城邑,最初是秦王朝控制西南夷的军事要塞,却意外成为中原文明与边地文化碰撞的第一站。
公元前53年的某个春日,蒙顶山的云雾格外浓重。被后世尊为"茶祖"的吴理真,在蒙顶五峰之间,种下七株野生茶树。湿润的山风裹挟着酸性腐殖土的气息,茶树叶片在雨雾中舒展——人类历史上首次人工植茶的壮举,就在雅安潮湿的怀抱中完成。
皇茶园:纪念茶祖吴理真在此驯化的野生茶树
这一幕看似偶然,实则暗合地理的必然:北纬30度的黄金纬度,海拔1200-1500米的理想高度,年均14.1℃-17.9℃的温和气温,再加上200多天的年雾日,共同构成了茶树生长的完美参数。当吴理真指尖的泥土与茶籽相遇,雅安便注定成为茶文明的原点。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蜀西南出好茶,雅州蒙顶石花为上",而民间更流传着"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美誉。自唐天宝年间至清末,蒙顶山茶作为宫廷贡茶长达1169年,是我国进贡时间最长、品种最多的名茶。
茶叶的流通也催生了一条穿越时空的商道,严道古城的青石板路,或许正是茶马古道的雏形。
茶马古道雅安段路线图,摄于雅安市博物馆
从唐代开始,雅安的背夫们背着重达百斤的茶包,踩着"之"字形的山路翻越二郎山。日复一日地将茶叶运往康定、理塘,最终抵达拉萨。背夫们将雅安的湿润气息带到了干燥的青藏高原,作为交换,藏区的马匹、皮毛、药材沿着同一条路来到雅安,在西门外的茶马互市上完成交易。这是雅安的另一张金名片——雅安藏茶。
横断山脉的褶皱里,骡马蹄印与背夫汗滴共同刻画出最早的"一带一路"。沿途的摩崖石刻记载着"茶马互市"的盛况,藏式碉楼与汉地茶肆比邻而立,见证着汉藏文明的深度交融。雅安以生产边茶数量最多和茶马交易规模最大得以成为茶马互市的中心,盛况延续数百年。
“从前背夫从雅安到康定要走15天,现在开车走318国道,4个小时就到了。”
茶马古道蒙顶山段与背夫雕塑
从马蹄铁到汽车轮毂,雅安的交通史恰是中国西南开发的缩影——昔日的茶马古道已演变为川藏公路、雅西高速、成雅铁路组成的交通网,蒙顶山茶通过物流可抵达全球,而318国道上的自驾车队,则带着新的探索欲,驶向雅安西部的高山深谷。
03
雨育生灵
过渡带的生态方舟
(
YA AN
)
每当清晨,站在荥经县牛背山顶,云海在脚下翻滚,向东望去是成都平原的朝阳升起,向西可见贡嘎雪山的金字塔形峰顶,快门声与“哇”声一片,此起彼伏。这座海拔3666米的山岗,因山顶有中国最大的360度全方位观景平台,如今成了自驾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 请横屏观看
从牛背山上西望贡嘎群峰
摄影/逸思 标注/温钧浩
318国道自雅安段“0公里”里程碑起,就成为了川藏线,从这里向西,公路蜿蜒进入二郎山隧道,穿过海拔2130米的垭口后,便进入了青藏高原的范畴。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车在此停留,留下影像,然后鸣笛启程——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为了追逐雪山与星空,但也有人意识到,在雅安迷蒙的雨雾中,有更为温柔的过渡序章。
留在雅安有很多种原因,有人为了火把节,有人为了一杯茶,有人为了一丛花,也有人是为了一只“黑白配”。
1869年春天,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邓池沟的竹林里,发现了一具"黑白熊"的皮毛。这个后来轰动西方的物种标本,正是来自雅安宝兴县的第一只大熊猫。戴维在日记中惊叹:"这绝对是本世纪最惊人的动物学发现!"如今,全球首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纪念碑静静矗立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内,而雅安境内生活着300余只野生大熊猫,当之无愧成为"熊猫故乡"。
熊猫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顶流”
全国各地的人专门来雅安看熊猫
大熊猫只是雅安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在这片横跨北纬28°51’10”~30°56'40”的土地上,从海拔515米的青衣江河谷到5793米的神仙梁子,垂直高差超过5000米,分布着3000余种高等植物、700余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垂直生态系统"。
植物学家还在这里发现了全国最大的野生珙桐群落——这些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孑遗植物,被称为"鸽子树”,每逢五月便绽放出白鸽般的苞片。
在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一棵树龄超过2700年的红豆树高达35米,撑起20米宽的华盖,树冠重叠9层,遮阴700多平方米,树干上系满的红绸带在细雨中轻轻摇曳。这棵见证唐宋风云的古木,恰似雅安生态的象征:它的根系深扎过渡带的沃土,枝叶却触摸着现代文明的天空。当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界碑在雅安境内竖起,这座生态方舟正开启新的航程。
雨雾之外,是更大的世界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蒙顶山的茶园,雨城区的路灯渐次亮起。两千年前,严道古城的第一盏灯火在此点燃;今天,这座城市的灯光已连缀成文明的星河。
百年前,茶马古道的背夫们从这里出发,此刻,318国道上的车灯正穿透雨雾,驶向更遥远的西部。雅安的故事,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无数连接的起点——连接着盆地与高原,连接着湿润与干燥,连接着中原与边地,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雅州廊桥(上)与大渡河大桥(下)
从横跨青衣江的雅州廊桥,到横跨大渡河的兴康特大桥,这座北纬30°纬度带与胡焕庸线的交汇城市,被雨水滋养,不断“生长”,成为了人们从走向极高山的“必经之地”,更书写着中国西南开放与融合的故事。
那些翻过二郎山的雨云,既滋润着东边的茶芽,也孕育着西边的雪莲。茅台1935·寻道中国第三季,便在雅安领略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感受“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乘风沐雨,悟生命诗学,自驾随心,遇万物生灵!
策划:中国国家地理
采编:赵雅靓、史楠、金越、孙佳兴、梅超、李乃鹏、郭浩
编导:笑容
后期:彭磊
撰稿:张家苗
图编:孙有群
设计:洪玥
出镜:史楠、李红
鸣谢:四川省名山蒙顶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雅安祥源碧峰峡旅游有限公司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
(广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