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水、皮划艇、摩托艇、潜水……在不久前结束的成都世运会上,一大波水上项目在激情比赛带动下成功破圈,也让大家发现,原来这些小众水上运动,在成都早已经火得不要不要的了。
但是,在高温红色预警越来越多、发布越来越早的成都,天生爱水、亲水、傍水又好耍水的成都人,真要找一个可以畅快玩水的地方,却远不是你想的那么容易!
虽然地处内陆也没有大江大河,但成都的水上运动发展,近年来可谓是风生水起。
以潜水为例,这听上去像是在巴厘岛、马尔代夫开展的运动,如今已经在成都走入大众视野,无需远赴沿海,成都人同样能领略深潜的魅力。
据统计,成都潜水运动在2023年至2025年间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持证潜水爱好者已突破10万人,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潜水俱乐部也从无到有,发展至10余家,不仅服务本地市民,更辐射全川乃至西南地区。
麓湖海浪运动公园。图据@蓉城政事
皮划艇同样如此。每逢周末,位于锦城湖畔的皮划艇俱乐部,体验者最高能达到日均上千人。类似的俱乐部在成都已增加到10多个,而且爱好者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特点,约2/3都是青少年。
不仅中心城区,新津、金堂、双流、崇州等地也已陆续开展皮划艇体验项目,兴隆湖还成为成都世运会皮划艇马拉松和龙舟赛的举办场地。
有专业人士估计,如从水上运动参与人数和市场潜力看,成都在全国已经能够排进前三。
如果说这些水上运动项目还有一定的门槛,那么更受大众喜爱的活动——耍水,在今年的滚滚热浪下更是异常火爆。
7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则“中国夏日消暑图景”的视频,其中一幕“坐在树荫下打麻将、脚泡清凉溪水”的消暑名场面,正是来自传统耍水胜地黄龙溪,也让 “四川水上麻将” 走向全国。仅8月3日这天,黄龙溪单日接待游客就近8000人次,较平日增长300%。
都江堰虹口漂流景区也在热浪中不断迎来人潮高峰,而且高峰期从原来的7、8月提前到了5月,游客接待量较去年同期翻番。
从西岭雪山到青城后山,从黄龙溪到环球中心水上乐园,甚至商场外的一个音乐喷泉,今年夏天无不是挤满了人;从X音到小X书,输入关键词“成都耍水”,也是满屏的打卡视频与攻略,以及评论区里“求具体地址”“周末就去”的留言……但是,要满足2200万成都人旺盛的“耍水”需求,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先说水上运动吧。潜水、冲浪、皮划艇等项目由小众走向大众,背后其实是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我国冲浪、桨板项目消费人群超过100万,整体消费规模超过10亿元。
多个电商平台的数据也给出有力印证——今年7月上旬,淘宝天猫平台“桨板”成交量同比增幅超200%;拼多多数据显示,2025年夏季桨板类产品搜索量同比飙升190%。
但是在成都,水上运动休闲项目想说爱你却没那么容易,它的发展受到水域开放程度、俱乐部运营成本、参与的季节性等诸多因素影响。
UP君在此想特别说一下水域开放这个问题,前些年成都轰轰烈烈的造湖运动,造就了青龙湖、东安湖、锦城湖、兴隆湖、怡心湖等众多大湖,但是除了锦城湖和兴隆湖,对于开展水上运动,其他几座大湖的管理方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比如北湖生态公园和东安湖公园,都以“水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保护公园现有优良生态环境及园内野生鸟类”为由,明确表示暂不适宜开展水上运动。
青龙湖和怡心湖,同样也没有开展任何水上运动休闲项目。特别是目前人气大不足的怡心湖,如果引入水上项目应该会好很多。
这么大片的青龙湖,没有水上项目实在可惜
说到生态保护,如何与亲水需求取得平衡,UP君认为当下就有一个极好的例子,那就是上周才上了央视的兴隆湖。
水质一度沦为劣Ⅳ类的兴隆湖,如今清澈见底,水质可达Ⅱ类,从滞洪洼地摇身变为城市绿“心”。有效治理的同时却没有影响水上活动开展——划定人群活动区域,引入皮划艇、桨板、赛艇、op帆船、龙舟等多种项目,打造丰富的水岸消费场景。
2023年,成都兴隆湖与重庆汉丰湖、宁夏沙湖、安徽太平湖等非沿海地区的湖泊一起,入选第一批15家国家水上(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试点单位。
央视关注兴隆湖水上运动。图据@央视频
还有三岔湖。承办了成都世运会水上项目的三岔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将常态化运营,索道、滑水等比赛场地也将向大众开放,让市民能体验国际赛事同款设备,感受水上运动的独特魅力。
精彩的水上运动项目蕴含的巨大商业文旅价值,更吸引了不少企业的关注,开放水域潜水基地、潜水主题酒店、水上运动中心等项目已经成体系签约引入。
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图据@成都东部新区
可见,开展水上运动项目、满足市民亲水需求,与生态保护并不矛盾。杭州西溪湿地通过划定核心保护区、限制每日游客量、推广生态友好型摇橹船、皮划艇项目等方式,在保护水质的同时实现年均入园游客超500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约2亿元,就是很好的示范。
「成都向上」建议:成都也可以借鉴这种“分区管理”模式——在麓湖、三岔湖等成熟水域扩容水上运动休闲项目,在北湖、青龙湖、东安湖等生态敏感区开辟“观鸟栈道+生态教育”等替代场景,同时实时监测、动态调整开放规模,让这些耗费巨资打造的大湖真正发挥作用,也让水上运动在成都真正走向大众。
再来说说普通市民的“耍水”需求。
成都人对水的痴迷,是刻在骨子里的。虽然没有大江大河,但是这座自古被两江环抱、水网密布的城市,不仅天性亲水,而且耍水形式多种多样,从孩童到老人,都能在水中找到乐趣。
UP君印象中,每一代人成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耍水“圣地”。老一辈成都人是猛追湾游泳场,千禧一代就是环球中心水上乐园和黄龙溪古镇,近些年则是麓湖、兴隆湖。
一条的小溪,就能给人们带来很多欢乐。图据@文旅成都
但是,随着耍水方式越来越潮,费用也越来越高档,要找一个老少咸宜的耍水地,打开X音或者小X书,推荐的起码都是车程1小时以上,而且大家都集中在周末或节假日出行,要么堵在路上,要么水里像下饺子一样……时间和金钱成本都上去了,耍水的心情和乐趣却都下来了。
不像早年,市区大小河道都是成都人的天然水上游乐场,出门不远就可以耍水。近年来,随着成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市区大小河道基本上都实现了渠化、硬化,看着漂亮,但是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走近就是大大的警示牌:水深危险,请勿靠近!
如何让市民的“耍水”成本越来越低、“耍水”需求能更好满足?这方面,韩国首尔清溪川或许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清溪川是流经首尔市中心的一条古老河流,曾因大量污染而臭气熏天,变成了城市下水道。新世纪初,首尔开始复原清溪川自然河道,一方面开展水源和生态系统修复,一方面植入大量休憩设施、人文景观和互动亲水平台,与澄澈见底的水体相得益彰,形成独特的近水引力场,每天有将近6万名访客漫步或是在河边休息,成为首尔著名景点。
首尔清溪川夜景。图据@pixabay
「成都向上」建议:依托丰富的中小河道资源,成都也可以借鉴首尔清溪川模式,复原自然河道、打造亲水绿廊,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家门口的亲水空间”,与都江堰和府南河的人文景观互补,共同构成成都独特的 “水韵生态名片”。
///
写在最后:
成都最新提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战略,而耍水恰是撬动万亿消费市场的支点。
在UP君看来,以耍水为切入点,不断拓展文商旅体融合深度广度,能做的文章太多了。
比如三岔湖,完全可以搞“一日运动、两日度假”的新消费模式,去体验水上运动项目的人群,顺道在附近的民宿、饭店消费,夜晚住进临湖帐篷看萤火虫,或者到龙泉山上看夜景,第二天,到乡村里吃点农家菜、买点农产品回去。场景消费轻松拉动文旅、住宿、餐饮等产业增长。
三岔湖水上运动。图据@成都东部新区
比如黄龙溪能不能也效仿乌镇,搞搞艺术节,把非遗、川剧变脸搬进滨水街区,让游客在龙舟戏水间隙体验传统文化,甚至水上市集、水上酒店……
从“有水耍”到“耍好水”,这场关于“耍水”的进化,其实是对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深度赋能。当高大上的水上运动不再遥远,当一条条中小河道变身家门口的“水上乐园”,这便是宜居成都最生动、最具体的模样。
成都人如何才能“耍好水”?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文末留言哦~
- END -
防止失联〖请设星标☆〗
编辑:Huge Ⅰ 美编:Amy Ⅰ 主编: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